从世界文明看中华历史与文明的特色
文◎张国刚
2015-04-15

全球史是西方现在新兴的学问,跟全球化有关系,它需要更多对西方、对中国之外世界的了解。今天的讲座题目很大,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路径。

一、从比较文明视野看国学
   中国的学问讲经史子集,这是老一辈人的学问。经,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五经,一个是四书,可是大家知道五经和四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易、书、诗、礼、春秋,这是董仲舒提出,汉武帝肯定,汉代把它作为一个意识形态提出来,而这些东西在秦朝以前是诸子百家之一,是一种思想。思想跟意识形态是两回事,思想或者学说,这是一种学者的理论成果,但是意识形态不一样,意识形态是官方主导的,带有某种权力,带有某种强制力。秦始皇靠法家、兵家、纵横家打天下,可是统一十五年就灭亡了,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朝吸取教训,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儒表法里,讲默默温情的儒家,他要独尊儒术不是自己的品行使然,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马上打天下讲法家,马下治天下就讲儒家。但是治国光讲儒家也不行,要讲儒表法里,礼法合治,这就是汉代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可是到宋朝又不一样,情况变了,亚洲另外一个文明,佛教传入中国。《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这个四书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作,它们吸收、吸纳了印度的佛教文明,儒释道合流了。梁启超有个说法,他说汉代以前中国是中国的中国,唐宋以后中国是亚洲的中国,明清以来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明清以来中国跟西方接触了,跟亚洲以外的更大的外部世界接触了,因为全球化,中国从16 世纪开始直接接触西方,向西方学习,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也没完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子是诸子百家,它是操作层面的东西,你看墨家、兵家、法家,都是很具体的东西,包括西方的声光电化。集指文集、集子,唐诗、宋词、李白、杜甫集子等。史,就是历史,历史是所有学问之母。读书有两个门径,修身不外读经,经世不外读史,修身、做人、做事都读经典,经典告诉做人的道理。经邦济世,要读史,史书告诉我们操作的案例。操作就是一个道理的边界在哪。史书里面最好的一本书就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什么?因为它“穷物之理,至圣之学”,不光是把道理搞明白,而且还懂得圣人才明白的权变。权变就是道理之外的东西,它是超越道理的,不能局限于道理。所以史书就像高人在那儿下棋,面对权利挑战、社会挑战、经济挑战,各种各样的挑战,它的应对技巧、成败得失全记载下来,全部就是历史。

二、从比较文明谈历史特色
   我们把文明分成三种不同类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欧之间的南亚、西亚、北非,我们把它打包在一起作为另外一种文明。这个文明里面,西方文明最重视的是科学;南亚、西亚、北非最重视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在这儿产生的。佛教的故乡在印度,基督教的故乡在以色列,印度、以色列、西亚、北非都是伊斯兰世界。中国人最重视的是现实的人生问题,所以《史记》里讲“天下一致百虑,同归殊途,诸子百家,此谓智者也。”
   人类三大知识体系,人类三种类型就像分工一样。这和每个民族所走的道路、所走的历史有关系。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一是国家治理结构,二是经济生活方式,三是社会制约机制。
   国家治理结构方面,中国是编户齐民,所有的民,不管你富贵贫贱,都编在户籍上,就是乡里、乡村、乡镇,保甲、大队、公社、街道、居委会来管理。中国以外的地方,非洲是部落酋长制,阿拉伯世界也是这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是十个部落联合起来,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这是塔利班统治时期国家的名词,也门伊斯兰酋长国,这是基地组织建立的国家名词,最大的部落酋长国是巴基斯坦。欧洲是联邦制,近代的联邦,德国联邦,美国联邦、瑞士联邦、荷兰联邦,中世纪的封邦。这个封邦其实就是和我们周朝的封建制度相类似的一种制度,它的特点是两个:第一是世袭,第二是自治。
   经济生活方面,这里面有很多误区。我们用西方的概念来注入中国的历史。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中国的传统,不是西方的传统。我们总说中国人重农抑商,为什么抑商呢?商业发达了才抑商。真正反映中国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两件事,一个是中国的土地可以买卖,而日本和欧洲中世纪的土地不能买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铜钱,西方是用金币、银币,价值太大,不利于流通,所以金币、银币是在红海波斯湾做跨国贸易,需要东方的香料、瓷器、丝绸用的,生活中没有货币,可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都需要铜钱,都跟市场产生关系。所以把西方的自然经济套到中国头上,牛头不对马嘴。中国从商鞅的改革到桑弘羊的改革、到王莽改革都是跟财政问题有关系,跟金融问题有关系。
   社会制约机制方面,中国人讲孝悌、忠恕、克己。人的基础是孝悌,人的主旨忠恕,人的要求克己。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构建出一套约束机制:法律、道德、宗教。法律是国家层面他律、外在的约束,道德就是自律,就是自己管住自己。道德首先跟价值观有关系,其次跟别人有关系,道德还是理性,就是理智地控制自己。我们把宗教叫做迷信,就是着迷的相信。迷信不是个负面词,它是描述一种状态。宗教就说你信它就是,不信,它就不是。任何宗教都是这样,这不是可以从理论上探讨的东西。法律、道德、宗教、他律、自律、纪律。西方讲法律,南亚、西亚、北非讲宗教,中国人就讲道德。

三、从世界格局看中华文明
   中国的传统如果跟世界隔绝着看,在今天又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小时候看世界地图,说遥远的东方有条龙,你看我们在中,美国在东方,比我们还东。后来看了人家的世界地图才知道,你确实在东边,人家是在中间。所以我们讲,郑和下西洋,那个西洋在哪?在红海、波斯湾那儿。那我们今天叫什么呢?中东、近东,明明在我们的西边,但是我们今天叫中东、近东。所以谁是东谁是西,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标准一样,都是人家定的。这个人家是谁呢?就是乌克兰的第聂伯河、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那有一批人,这批人叫印欧人,也叫高加索人。北欧、西欧、南欧、小亚西亚、南亚、中亚,整个西欧大陆地区民族分布都是他们重新塑造的。谁是他的后裔呢?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罗马人、希腊人、伊朗人、印度人,整个西欧人基本上都是他们。这时候的中国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北边是沙漠。中国人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演绎自己的历史,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西方的文化不断更迭,而中国则不一样,西边来了匈奴、突厥,东边来了蒙古、满族,但是都融在中国文化里面。所以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文明的危机,有王朝危机、君主危机、政治危机,没有发生过文明的危机。所以中国文明的自信、文明的绵绵流长跟这有关系。历史上的中国,中原地区是华夏的天下,周边朝贡贸易,安北、安东、安西,河内是安南,这时朝贡贸易、朝贡体系建立起来。二战以前,欧洲把这个世界全变成他的殖民地,共有三种类型的殖民地。一个就是真正把老百姓移过去了,这是一种殖民。一个是美国、加拿大、澳洲虽然是独立的,其实它还是殖民地;还有一个是我们讲的殖民地,印度、香港、缅甸。最后一个就是半殖民地,中国、印度、泰国、土耳其、伊朗,就是他的政府还在,但是通过条约、通过各种方式在压制,半殖民地还有主权、政府,殖民地就是总督是人家派的。这就是欧洲主导的世界秩序,殖民秩序。战后情况就变了,美国人主导秩序。美国的秩序是什么?世界银行工业组织、布林顿森林体系,美元跟黄金挂钩,货币跟美元挂钩,联合国,后来的世贸组织,现在美国人不让改的就是这个秩序。可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保持的是西方的繁荣,对世界其他地方没什么用。我们今天要搞清楚中国的实际问题和情况是什么,但是西方的药方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中国怎么样把权力关进制度,同时利用漫长的时间让法制成为习惯,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发展实在离不开秩序。

(潘瑞芳 整理 吴礼敬 节录)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