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汉学家费之迈(1808-1887)与中国经典德译

文◎李夏德(Richard Trappl)

2015-04-08

一、费之迈的生平
     费之迈(August Pfizmaier, 1808-1887)1808 年出生在卡尔斯巴德(Karlsbad,现属捷克),他从小就显现出在外语方面的超人天赋,19 岁时便掌握了多种外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古希腊语、土耳其语和俄语。1835 年,费之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回乡成为一名疗养医生。但这一职业对他毫无吸引力,1838 年他离乡前往首都维也纳,开始学习波斯语、埃及语、日语和满语。他还找到了法国汉学家雷慕莎(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1788-1832) 编写的《汉语语法要素,国文、古文、官话的一般性原则即中华帝国的日常用语》雷慕莎(Jean Pierre Abel Rémusat, 1788-1832) 的书名是:(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 ou, Principes généraux du kou-wen ou style antique: et du kouanhoa c'est-à-dire, de la langue commune généralement usitée dans l'Empire chinois ),并借助这本书自学汉语。1843 年,费之迈成为维也纳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学院的讲师,是奥地利第一位讲授汉语的大学教师。1848 年,大革命迫使维也纳大学停办,他被迫结束教学工作。后来,他成为奥地利皇家科学院的正式院士。
       从1850 年至1887 年去世为止,费之迈以平均每年200 页的速度先后翻译发表了6500 多页的中国典籍德译作品,其翻译数量至今仍未被超越。除了开创性的文学作品翻译,他还选译了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137 卷,并全部刊印出版,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二、《太平御览》与费之迈的德译本
(一)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官修类书之一,是北宋初年由大臣李昉主持编纂而成。全书体制宏伟,以天、地、人、事、物为序,所摘古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飞禽、走兽、草木、鱼虫等等,可谓保罗古今万象。全书分为五十五部,共计一千卷。
       作为类书,《太平御览》的显著特征是编者不加一言,全部内容均来自古代书籍。所列引文文献1690 种,是现存古类书中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且所引内容多为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无法看到原书,但可以从中找到不少宝贵的文献资料。
       费之迈翻译时使用的蓝本极有可能是1812 年勘校之后再版的《太平御览》,奥地利国立图书馆曾藏有一套。
(二) 费之迈的选译范围
       费之迈翻译《太平御览》的德语译本太平御览(Kaiserliche Lektüre der Regierungsperiode Taiping )都是在奥地利科学院以会议报告的形式发表的,首次报告发表于1867 年。到1875 年为止,其德译内容约1590 页,达到原书内容的14%,共计67万汉字。他对开篇11 部内容都没有进行翻译,从《人事部》卷三百九十七起,翻译了与“梦”相关的全部四卷;较完整地翻译了关于心理状况和生活境遇的部分;《道部》21 卷中他翻译了12 卷;《服用部》21 卷中他翻译了16卷,包括充满异域风情的帝后、王公服饰;《方术部》他翻译了最后两卷的内容;《珍宝部》他几乎全部翻译了;《饮食部》25 卷中翻译了10卷;《火部》、《神鬼部》、《妖异部》的内容全部翻译了;涉及动物和植物的多部内容差不多都翻译了;《药部· 五味》是他翻译的最后一个章节。

三、费之迈的选译原则与翻译方法
       费之迈的选译范围从侧面体现了19 世纪中期欧洲汉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他在翻译导言部分中,简明扼要地指出其选译原则,即选择或舍弃某些章节的原因:是否包含值得特别注意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研究;内容是否刻意夸张、虚假不实;既不具文学性、又不能传递知识的内容不译。
      费之迈称他之所以翻译这部类书,是因为受到一系列“全新的、引人入胜的”信息的吸引,比如“茶”、“盐”的种类。尤其是“非常奇特”的事件,如“阴间”的概念,让他觉得极具价值,因为“在其它欧洲书籍中还未出现过”。
       费之迈身为学者的严谨充分体现在其翻译过程中,他基本以直译为主,尽管可能会影响文风,但有利于追源溯本。他在翻译时曾提到:这些文献中的语言难度超大,且晦涩……有时也会出现汉字混淆的情况,但又无法完全确定。在晦涩的情况下,用直译方法译出,这样在有可能出现汉字混淆的情况下能遵守原本的意思。
      术语问题也是困扰费之迈的翻译难题,也是促使他使用“字字对应”直译方法的原因之一。例如在翻译《竹部》时,需要译出126 种竹子的名称,而他即无法获悉它们的植物学名称,也无从知晓俗称。其实,难题在寻找术语之前就出现了,因为从根本上确定所译物品为何物就是非常困难的。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古典诗词,还是大型类书《太平御览》,都体现了费之迈无法想象的翻译热情。可惜费之迈开拓性的工作在后来的接受研究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人们在批评其翻译缺陷的同时,却忘记在19 世纪中期几乎没有其它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进行翻译是多么不容易。他在汉学领域的毕生心血依然值得后续的关注,尤其是中国。在今天的学术界几乎已经找不到可以完成六千多页高难翻译的人了,虽然汉学研究不局限于翻译工作,但翻译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费之迈不论作为第一位奥地利汉学家,还是作为维也纳大学的第一位汉语教师,都应当在学术史上赢得应有的一席之地,而不单单是文学题材里的一个缩影。

(罗颖男 整理)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