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


历史学院组织架构及说明:

“历史学院”与“全球史研究院”并列存在,一体两翼,前者是就教学系统而言,后者主要就学术研究而言。历史学院下设有“世界史系”、“中国史系”、“中外关系史”(主要从事全校通识课教学:世界史、中国史、世界文明史)、项目中心(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概念史研究中心、中国史研究中心、佛教文化史研究中心、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

全球史研究院现有五大研究中心:中国史研究中心、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概念史研究中心、佛教文化史研究中心。五大研究中心的学术成果广泛覆盖了历史学、艺术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为全球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中国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本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中国周边地区的区域史与国别史、中外关系史和北京历史文化;主要开展中国及相关领域历史研究。除此之外,中国史研究中心协助历史学学科建设;支持本、硕、博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研究;举办、参与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承担本专业的专业课、通识课教学与课程建设;开展国内外校际间的中国史研究交流合作。

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主要从事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留学期间的档案和学位论文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致力于开展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本中心的宗旨是:遵循学术规范,开展跨学科、跨文化、跨时空的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探索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互动与共生的规律,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与学术发展提供历史参考和服务。本中心以近代以来中国在海外留学的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他们在国外的学习经历、知识体系、学术贡献、社会影响等诸方面的综合研究。

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西洋人的汉语研究、近代中日欧词汇交流史研究、中日欧语言接触研究( 如洋泾浜英语、满蒙汉对照研究、华夷译语研究等)、域外汉语学习史、东亚外语学习史、有关语言接触的关键人物研究、翻译论研究等。研究中心鼓励对各种相关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些课题不仅包括东西方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还涉及西洋学者对东方语言的研究成果,以及近代中日欧语言接触的多维度研究。此外,中心也关注汉语新词汇的形成与新概念的接受过程,旨在揭示语言接触如何影响和塑造了文化认知和交流模式。通过这些研究,中心旨在为理解语言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概念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 致力于探索近代东亚地区概念演变的历史、东亚知识传播的历史、西方概念发展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概念史研究。研究重点不仅包括对概念变迁的纵向历史分析,还涉及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横向比较研究,以及概念如何在不同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被接受和转化的多维度考察。此外,中心还关注概念史研究方法论的创新,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问题中。通过这些研究,概念史研究中心旨在为理解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互动和思想交流提供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贡献。

佛教文化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佛教文化的多维度研究。中心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佛教教义、历史、文献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研究中心不仅聚焦于佛教与其他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分析佛教如何与其他宗教和文化体系相互作用,还探寻佛教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和变迁性,特别是汉传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历程,以及它如何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实践和思想体系。此外,中心还关注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对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献的系统研究,以揭示佛教思想的发展脉络和文化影响。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