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卫:近代留日热潮之滥觞——成城学校与中国
2019年3月22日下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日本成城大学的陈力卫教授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近代留日热潮之滥觞——成城学校与中国》的讲座。陈力卫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日本语史与中日语言交流史。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2讲(总第72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陈力卫教授首先以时间轴的形式大致介绍了成城学校的建立与沿革历程。“成城”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哲夫成城”,由日高藤吉郎创立于1885年,最开始是文武讲习馆,后改名为成城学校,设幼年科、青年科,实施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教育;1903年又改名为振武学校,开设清国留学生部,期间经历了清国留学生部中止、文科留学生部重开、留学生人数锐减等一系列变化;1914年柳泽政太郎上任担任校长之际,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先更名为成城中学校,又开设成城小学校,后成城第二中学和本校分离,搬移至北多摩郡砧村(现世田谷区成城町),成城第二中学正式独立;1947年,正式更为新制“成城高等学校”,1950年成城大学成立。

关于成城学校的特殊性,陈力卫教授认为,成城学校介于私立与公立之间,深受皇恩浩荡,皇家对这个学校比较关注,有不少皇家子嗣都进入该校;同时和公立也有一定的关系,每年该校都要向外务省申请资金补贴留学生部,这样官吏子女也便于进入该校。
接着,陈力卫教授详细介绍了成城学校留学生部的发展情况。留学生部一共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1898-1903)是辉煌业绩时期,中国留学生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为北洋系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时任参谋次长的本校校长川上操六觉察到,甲午战后的中日关系一日也不容忽视,想要开辟中国,就要对他们的青年子弟实施新式教育,并且要向清廷官绅游说此议。由此,参谋本部设立清国留学生管理委员会,本校接受委员会的委托开始了留学生教育,此为本校留学生部的起源,也是我国中国留学生教育的嚆矢。这一时期培养的中国留学生人才辈出,包括“陆军三杰”——蔡锷(1882—1916)、蒋百里(1882—1938)、张孝准(1881—1925),以及钱稻孙(1887—1966)、吴玉章(1878—1966) ,留学生人数也从1900年的40人上升至1936年的120人。1903年成城学校改名为振武学校之后,唐继尧(1883—1927)、李烈钧(1882—1946)、阎锡山(1883—1960)成为第一批学生,同时学生在编人数以湖北、湖南、云南这几个省份为多,其中湖北来的最多。振武学校的军方背景和中日合办的特点,一直持续到民国,但由于清廷要求学生返回,辛亥革命学生回国等原因,于不久之后停办,其中蒋介石(1887—1975)、张群(1889—1990)等26名中国留学生退学退队。
之后成城学校经历了扩建和迁移郊外的工程,新建了一些宿舍、体育馆以及中日俱乐部,以此来改善中日两国关系,并且在留学生的日语学习和教科书的编写上也做出了很多努力。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陈力卫教授指出,现在有许多关于成城学校的错误信息,包括对于成城学校名字以及沿革的错误描述,以及找不到一些知名校友的名字和确切信息,其中陈独秀(1879—1942)并没有在毕业名单上。关于中国人在日本的留学史,陈力卫教授认为今后课题的研究方向可以从留学生留学期间和回国后国共两党如何相待、日本留学的灾难、以及留学生事件等多方面进行展开。

讲座最后,陈力卫教授对在场师生的提问一一作了解答,讲座圆满结束。
文:朱唐玉
图:何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