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李维:纳粹运动的兴起

       3月9日下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维教授在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纳粹运动的兴起》的讲座,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的第1讲(总第71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在讲座开始之际,李维教授就提出,不应把纳粹运动妖魔化,应该尽量客观地去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李维教授首先展示了1871年前后欧洲的地缘政治地图,当时德国处于中欧的中心,力量强大并向四周辐射,这让大家对德国在当时所处的位置有所了解。在介绍的过程中,李维教授还界定了大小德意志的区别,即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称为大德意志,不包括奥地利的则为小德意志,为接下来讲座中涉及的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做了引导。

       接着李维教授开始介绍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的早年生活,包括他的出生地布劳瑙(Braunau am Inn),上学之地林茨(Linz)以及希特勒的好朋友奥古斯特·库比席克(August Kubizek,1888—1956)与希特勒的故事。李维教授在讲述的过程中还讲述精彩的历史趣事,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让人了解到一个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希特勒,认识到他也是个普通人,一个有情怀,有意志的人,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饱满。

      此外,李维教授还进一步介绍了希特勒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帝国主义在一些欧洲国家盛行,局势愈发紧张,在奥地利和塞尔维亚的拉锯中,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欧洲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张牌。李维教授指出,根据“德皇7月5日谈话”可以发现,在一战发生前的一个月德皇还前往北欧度假,德国军队也在放假中,因此可以与“德国滑入一战”一说不谋而合,这也提醒我们要更深入地去了解史实。而此后在俄国与法国的双重压力下,德国开始实施“施利芬计划”,打响一战。希特勒在一战中作为通讯员并凭借出生入死的经历获得“一级铁十字”等勋章。

      接着,李维教授随着事件的发生逐渐引出纳粹运动的产生。在一战结束之际,德国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并承担一切战争责任,包括支付巨额赔款等。这对于之后德国社会的动乱、党派纷争埋下了种子。纳粹党正是在这一时期悄然出现的。而在1923年,德国马克贬值、社会动荡甚至国王有复辟的想法之际,纳粹党开始选举领袖,希特勒一跃成为纳粹党的首领。他颁布“25点纲领”,宣扬“民族社会主义”,其中“完成大德意志的统一”正是作为希特勒为纳粹党宣传的口号,迅速赢得广大支持,开始了纳粹运动。李维教授指出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时段中去评判希特勒以及纳粹运动,如一战德国战败、战后西方国家对德国的态度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等。

      李维教授在讲座的最后再次表明观点,不要把纳粹运动妖魔化,也不要把德国纳粹化。德国在历史上的这次纳粹运动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深思。整个讲座进程中李维教授讲述生动,极具感染力,让在座的师生都深入其中,感受到学术的魅力。讲座结束之后,同学们积极提问,李维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深入解答,鞭辟入里,见解独到,获得同学们的一致敬佩和掌声。

                                                                                                                            文:方晨蕾

                                                                                                                            图:孟亚琪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