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德:“走向世界”丛书的非凡意义

3 月28 日下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英国剑桥大学文学博士陆建德教授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走向世界”丛书的非凡意义》的讲座。陆建德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的第3 讲(总第73 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柳若梅教授主持。
陆教授的讲座主要围绕岳麓书社于20 世纪80 年代出版的十卷本的《走向世界丛书》的内容和意义铺展开来,并重点介绍了书中关于郭嵩焘(1818—1891)出使行记的相关情况,论述了晚清政府官员走出国门、认识西方、了解世界的努力和探索,指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互鉴互通的重要性。
讲座伊始,陆教授指出《走向世界丛书》由钱钟书(1910—1998)先生做序并受到其高度评价,丛书主要收录了晚清外交家及涉外人士根据自身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撰写的日记、笔记和游记,详细记载了近代中国优秀人士眼中的日本、欧美及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主编钟叔河(1931—)先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致力于把这一系列著作重新出版。接着陆教授以郭嵩焘为例,详细介绍了郭嵩焘作为翰林出身的传统士大夫,在国难当头之时临危受命出使英国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第一代外交官如何观察外部世界,如何与英国使节乃至英国王室打交道,他们遇到何种挑战,又如何应对并如何使自己不辱使命地融入国际外交界。
在陆教授看来,首先,郭嵩焘是外交界的先行者,在1875 年云南“马嘉理事件”之后英方要求中国派公使赴英国对该案进行解释并建立外交关系,而这在传统士大夫阶层看来有辱家门,当时的朝臣依然无法摆脱天朝上国的观念和想象,认为出使意味着朝贡,为此慈禧太后(1835—1908)曾三次召见郭嵩焘。1876 年郭嵩焘出使英国,开始尝试正视外部世界。郭嵩焘与其副使刘锡鸿(?—1891)虽关系不和,但两人的日记都反映出对国外政治如何运行的共同关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晚清新政的开展做了铺垫。
其次,郭嵩焘在对一个国家了解很少,没有辅助资料参考,且不懂国外语言的情况下靠自身的中国传统旧学基础,将所见所闻进行冷静、客观、详实地记录,展现出优秀的文笔技能。陆教授以当时复杂的航海英语(Maritime English)为例,生动讲述了郭嵩焘眼中的西方航海世界,船与船在公海上的互相致意、通过“帆”和“旗”向他人致敬的场景让郭嵩焘意识到“洋人”国家的礼仪传统,而我们当代很多礼仪正是源于西方。
另外,陆教授认为郭嵩焘全方位观察英国各种各样的教育设施、工厂、监狱、大学等,这是郭嵩焘勤政的体现。他始终秉承一种态度:愿意放下身段,去掉一个固定的自我,去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用日记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郭嵩焘还用大量篇幅描写英国的新闻报纸,并对英国的社会民情予以关注,在他活动范围所及,他注意到英国下层阶级与中间阶层和王室有一种特别的和谐,社会上下通过新闻舆论实现信息交流,并通过不断的立法来改良医治社会弊病,从而没有走上暴力革命的道路。郭嵩焘认为英国有他所认为最美好的“三代之治”,他同时也是英国工业社会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在详细介绍郭嵩焘日记及其思想之后,陆教授指出《走向世界丛书》产生了对人、动物和弱势群体的保护观念,也有一部分涉及西学启蒙。同时陆教授注意到对于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是《走向世界丛书》作者相对而言关注较少的部分。
最后,陆教授总结道,《走向世界丛书》的作者们不仅仅是在“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自己,从而使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柳若梅教授从《走向世界丛书》本身、陆教授的学术功底和外语院校的研究需求的角度总结了本次讲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