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宰雨:鲁迅百年在韩国

2019年6月14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2 讲(总第82 讲)《鲁迅百年在韩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主讲人是韩国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台湾大学文学博士朴宰雨(Park Jae Woo)先生。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顾杭副教授主持。
今年是“ 鲁迅在韩国”近一百(九十九)周年。本次讲座,朴宰雨教授通过韩国对鲁迅的接受史和韩国学者对鲁迅的研究来介绍鲁迅对韩国近一个世纪的影响。首先,朴教授展示了1993 年以来海外鲁迅研究会议的照片及其研究著作。鲁迅热从东亚逐渐扩展到了全世界,并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9月25日,也就是鲁迅先生诞辰135 周年之际,国际鲁迅研究协会创立。协会在世界主要城市的大学推动了鲁迅研究,在朴教授看来,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十分值得。协会第三届论坛在哈佛大学召开,吸引了欧美多国学者,鲁迅研究开始走出亚洲。
随后,朴宰雨教授详讲述了自己与鲁迅的第一次“接触”:1974 年他被邀请写一篇关于鲁迅的文章,那时他第一次听说鲁迅。经过阅读,朴教授了解到鲁迅是中国20 世纪20—30 年代的精神战士。当时的韩国受军事独裁影响,国内民主化运动高涨,鲁迅被视为民主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从鲁迅那里可以得到应对外部压力和强化自身的精神力量。
接下来,朴宰雨教授详细介绍了韩国鲁迅接受史的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20—1945.8)包括以前的分期法上的黎明期(1920—1937)与黑暗期(1937-1945.8):韩国的报刊里最早报道鲁迅名字的是梁白华,他把日本青木正儿写的《以胡适为中心的文学革命》一文翻译成韩文,这篇文章里包括简单介绍小说家鲁迅与《狂人日记》的部分。刘树人1927 年最早把鲁迅作品《狂人日记》翻译成外文在韩国发表。对于鲁迅的研究,1930 年代丁来东《鲁迅和他的作品》与李陆史《鲁迅追悼文》颇见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1945.8—1950.6) 是一时露面期:1946 年,金光洲等首次把《鲁迅短篇小说集》翻译出版。同年,高丽大学戏剧艺术研究会首次表演《阿Q 正传》,首尔大学文理学院举办鲁迅演讲会。
第三阶段(1950.6—1979)包括以前分期法上的潜迹期(1950—1954) 与长期开拓期(1955—1979):这一时期做研究活动的主要学者可以举出金喆洙、河正玉、李玲子等诸位,他们为鲁迅研究开拓了新路。
第四阶段(1980 年代)就是急速成长期:李泳禧是1970-80 年代韩国最出名的怀有良知的批判知识分子兼社会活动家,他用杂文对当时韩国政治与社会的种种矛盾加以深刻揭露和批判。后来他获得“韩国鲁迅”的称呼,鲁迅在韩国通过李泳禧的巨大影响力,才真正被广大知识分子与学生所接受,长期保持并扩大其影响力。
第五阶段(1990 年代)是成熟发展期: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博士论文的陆续出现,1993年在首尔举办的国际鲁迅研讨会里韩、中、日东亚鲁迅学者首次会合。
第六阶段(2000 年以后)可以命名为平淡的扩大深入期:《鲁迅全集》韩译本20 卷2010 年开始出版,2018 年出版齐全,是海外第二版《鲁迅全集》。中国学界也广泛了解到韩国鲁迅学的研究成果与特点。后来,朴宰雨教授把中韩对话以及后来的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韩中学者有意义的论文与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了中文本《从韩中鲁迅研究对话走向东亚鲁迅学》一书出版。
朴宰雨教授还介绍了近百年来接受鲁迅影响的知识分子类型——思想家型、作家型、学者型和一般读者型。最后朴教授提出了李泳禧叙述鲁迅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的观点以及其启示性问题:中国鲁迅和韩国李光洙有关“国民性改造论”或者“民族改造论”的对比论述;“ 鲁迅作品中为什么没有提及朝鲜”的问题;“鲁迅的第三立场”论,以及作为“东亚‘智’的桥梁”的鲁迅论。
朴教授最后总结道,21 世纪的韩国通过翻译、研究、借鉴、实践等方式,不断拿来“鲁迅”,吸取各方面的营养,进一步把鲁迅推崇为世界级主要经典作家之一。韩国的鲁迅学经过时间的考验,将不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还会更加发展。他又希望,韩国鲁迅学首先要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等东亚各国家和地区一起推动发展成为东亚鲁迅学,然后不断和世界各国各地的鲁迅学进行对话,最后发展成为世界鲁迅学,从而对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多提供其宝贵的文学、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