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周棉:中国留学史上和文学史上的冯至先生

 

 

    2019年6月5日下午,应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二级教授、江苏师大“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美国圣约翰大学客座教授周棉老师在逸夫楼一层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留学史上和文学史上的冯至先生》的讲座。周棉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留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主要著作有《冯至传》《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等。这是“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1 讲(总第81 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周棉教授围绕中国留德名人群体、中国留学史上的冯至先生、中国文学史上的冯至先生以及中国学术史上的冯至先生这四个方面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
    周棉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留学生留欧、留德的背景。中国近代的留学生和留学运动,直接导源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苦难的社会现实;不仅是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把中国推向现代化的历史;留学运动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特殊运动。其中留德名人有荫昌(1859—1928)、段祺瑞(1865—1936)、辜鸿铭(1857—1928)、伍连德(1879—1960)、林语堂(1895—1976)等,涵盖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军事、理工科等众多学科领域。
    接着,周棉教授细致梳理了中国留学史上的冯至(1905—1993)先生的留德经历。冯至先生是留德博士、学者,中国留德史上德语语言文学界的杰出代表,1905 年出生于河北涿州盐商家庭,由北京四中毕业,受郭沫若(1892—1978)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其叔叔冯文潜(1896—1963)的影响,于1921 年秋—1927 年夏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9 年考取河北省公费留学,1930年9月12日,冯至先生与清华大学教授吴宓(1894—1978)结伴前往德国海德堡(Heidelerg)大学开启留学生活。在1930—1935 年留德期间,冯至先生由海德堡大学转学到柏林大学(1931.8—1933.4),学习科目包括正科(文学)以及副科(哲学和艺术史),嗜好里尔克(Rilke,1875—1926)的诗歌。冯至先生在留德期间创作很少,但留下了作品《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其博士论文原为《布里格随笔》研究,导师阿莱文教授;后又在布克教授(Boucke)指导下,完成题目为《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的论文,并且参加了两次答辩(第一次答辩主考导师为布克、潘采尔;第二次答辩主考导师为雅斯贝尔斯、戈利塞巴赫),最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冯至先生研究领域包括德国文学、存在主义哲学和艺术史,深受里尔克诗歌、存在主义哲学和歌德的影响,是学贯中西文学大师、德语语言文学界的领袖。
    关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冯至先生,周棉教授介绍说,其作历史长达70 年,包括大量诗歌、散文、小说,文体兼备、各领风骚。冯至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高度评价,鲁迅(1881—1936)评价他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王瑶(1914—1989)评冯至早期的叙事诗为“尤称独步”,朱自清(1898—1948)则说冯至的十四行诗是新诗的“中年”。接着周棉教授列举了几首冯至先生的诗歌作品,进行了赏析。如《秋千架上》看似语句平凡无常,却写出对恋人的渴望;《湖滨》音韵极富节奏感;《北游及其他》则是1920 年代他的代表诗集,情感意识具有一定现代色彩,他的叙事诗代表了1920 年代中国叙事诗的最高水平。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的代表作,无人逾越,他在其中阐释了存在意识、宇宙观念和人生哲理,包括大千世界无不关联;人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与存在主义哲学理念;瞬间与虚无;人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等哲学内容。作品《西郊集》则被评价为透出冯至先生一定程度上的纯真,但是风格产生变异,形式大众化,因此被认为是艺术滑坡。到了晚年,冯至先生的创作风格则强调个性复归。
    关于冯至先生的小说,鲁迅评价为“幽婉的名篇”,认为是小说;冯至先生自己却认为是历史故事;周棉教授则认为其小说具备80 年代之后的“现代小说”特征,冯至先生对此不否认。小说《伍子胥》被认为是真正的具有现代色彩的历史小说,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现代性。
    关于冯至先生的散文,季羡林(1911—2009)评价他的散文就是抒情诗,是同他的抒情诗一脉相通的。其中,散文代表作《山水》是冯至先生在西南联大执教期间,接触了昆明的山水创作而成,在思想、意趣和风格上都可与其十四行诗相媲美,表现了他自成其趣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美学理想。清纯质朴、自然宁静、和谐静默,与诗情的结合,成为冯至先生的散文区别于他人作品的显著标志。
    在中国学术史上,冯至先生具有众多头衔,他是杜甫专家、歌德专家、德语文学翻译家、中国德语文学界领袖、中德文化交流巨擘,他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交替进行,是诗人型的学者,贯通古今、兼涉中西,以诗歌研究为中心,著有《杜甫传》《诗与遗产》《论歌德》等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杜甫传》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杜甫的学术传记,它打破了古典文学考据、注释、欣赏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用传记形式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家的先河,奠定了冯至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但是受到时代的束缚太大,没有展示出冯至应有的诗情、才情。在德语文学的研究与翻译方面,绿原(1922—2009)评价《论歌德》是国内独一无二具有真知灼见的歌德论著。1948 年集结出版的《歌德论述》,冯至先生提出蜕变论、反否定精神、向外追求与返求诸己。关于蜕变论,冯至先生认为浮士德的成长是一种蜕变过程,“在必然与偶然的中间,人的理性要施展它的机能,人才能够立于天地间,不至于沉沦”;关于反否定精神,冯至先生认为《浮士德》是一部肯定精神与否定精神斗争的历史,代表恶与否定精神的“魔鬼”并非一无是处,它永远厌恶恶,而永远创造了善;关于向外追求与返求诸己,冯至先生认为这两种力量互相轮替,互相影响,日益提高和加深歌德的思想感情。冯至先生主编的《德国文学史》是中国的第一部德国文学史,外界评价较好,但是他自己则持否定态度,认为是违心之作,因此长期抱恨;而参与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冯至先生认为有很多遗憾。周棉教授指出,伟大的学者都具有自我批评精神,严于律己,从来不粉饰自己的不足,这才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冯至先生一生翻译过海涅(Heine,1797—1856)、歌德(Goethe,1749—1832)、席勒(Schiller,1759—1805)等很多名著,但从不以翻译家自居。
    最后,周棉教授总结道,冯至先生集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德语文学翻译于一身,学贯中西、博通古今、成就斐然;中年以后,在中国文坛学界地位很高,获得了德语国家的极高荣誉,一生纯真,不求人知,享受静默。冯至先生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其思想既有唯心主义的精神不灭,又有唯物主义的物质不灭,他的诗文到现在仍在延伸。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