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弗林:全球化的起源——终端市场、考古学与供求法则

 

 

       2019 年10 月31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24 讲(总第94 讲)《全球化的起源——终端市场、考古学与供求法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太平洋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美国太平洋大学经济学教授弗林先生(Dennis Flynn)主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在讲座一开始 ,弗林教授就强调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清朝白银问题的。弗林教授先从“全球化的起源”切入讲座内容,弗林教授和他的研究伙伴阿图罗· 吉拉尔德斯(Arturo Giráldez)认为,很久之前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300 多英尺,结束了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但却导致了1 万多年的相互隔绝,直到公元1571 年马尼拉( Manila)成为西班牙的转口港,东西半球才完全连接起来,全球化由此发端。接着弗林教授介绍了15—18 世纪中国的白银需求情况。在15 和16 世纪,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使得中国云南以及欧洲的银矿得到迅速发展。在1430 年左右明朝纸币体系崩溃后,中国境内的白银市场价值飙升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两倍。100% 的中国银价溢价引发了几个世纪以来影响全球的历史力量。由此,弗林教授提出:库存需求(Inventory Demand)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概念。这一概念对于理解财富问题至关重要。他解释道,传统的供求规律包含一个供给函数和一个需求函数。相反,供给和需求定律提供了三个供给和三个需求函数之间的交互作用: 生产供应、存货供应、销售供应,与之对应的是采购需求、库存需求、消费需求。弗林教授站在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用清晰直观的数据和线状图向听众详细介绍了这一理论。弗林教授认为“资本主义”是19 世纪一个基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分析的术语,如今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过去五个世纪白银历史的正确分析单位是整个地球。每一种自由和非自由的劳动力都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白银。同样,世界范围内的终端市场包含了各种市场结构。“资本主义”一词转移了人们对一个关键事实的注意力,即从16 世纪开始,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已经完全全球化。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弗林教授的讲座内容积极提问,弗林教授耐心地给出自己的回答,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