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平:明清朝贡外交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世界网络

2019 年11 月4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25 讲(总第95 讲)《明清朝贡外交的变革与多元文化的世界网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行。讲座由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陈忠平教授主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讲座主题分为两个部分。陈忠平教授在第一部分中主要围绕“明清朝贡外交的变革”这一主题展开,他首先概括总结了传统朝贡外交所涉及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以及朝贡贸易所体现的“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原则,由此过渡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之中,从多个维度阐释这一历史时期朝贡外交的“变革”之处。陈忠平教授指出,相对于以海外商人为主的陆上丝绸之路,郑和一行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华人为主;这条由中外香料贸易联动的香料之路极大地改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交流内容和关系;而在非物质文明交流方面,郑和在传播伊斯兰教、佛教以及道教信仰上贡献突出,堪称为“史所罕见的多元文化传播者”。郑和七下西洋同时也推动了传统的朝贡贸易向新的朝贡—贸易关系转变,使得在中华帝国华夏文化支配下的朝贡制度逐渐演变为相对平等互利的中外互市制度,此乃明清朝贡外交的重大变革。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多元文化的网络世界”。陈忠平教授首先通过对比中国传统历史学界的世界史与新兴的全球史,提出全球史中各国的共同趋向,由此引出与之相联系的现代化理论。接着陈忠平教授又从全球经济整合的角度切入,系统地阐述了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珍妮特·阿布– 卢格霍德(Janet L. Abu-Lughod)、弗兰克(Andre G.Frank)以及威廉· 麦克尼尔父子(J. R. McNeill & William H. McNeill)的世界体系理论,对世界体系、“交往网络”、“人类之网”和“世界网络”等概念联系现实展开新的讨论。提及传统网络时,陈忠平教授既阐明了其在揭示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功能,也进一步指出传统网络难以反映关系变化等方面的不足。而在分析新型网络时,陈忠平教授认为网络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意义在于关系的制度化、扩大化、多样化,以及网络成员之间互动强化。另外陈忠平教授提出商会是近代中国的网络革命,其与中国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在阐述网络的普遍性和网络理论的适用性方面,陈忠平教授由微观世界网络切入,继而讲述了宏观世界网络。最后在理论与历史研究上,陈忠平教授将世界网络与明清朝贡—贸易关系相结合,指出明清朝贡—贸易关系是多元文化的世界网络之一,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也会为全球史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当前的历史研究应超越区域局限、实证研究局限,超越西方中心论、华夏中心论,超越唯一封闭世界体系的网络研究,从而构建多元文化的人类共同体,走多元文化的和平崛起道路。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就陈忠平教授的讲座内容踊跃提问,陈忠平教授旁征博引,全面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赢得了现场的一致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