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作者:[ 美] 托马斯• 本德(Thomas Bender)
出版社:北京:中信出版社
书名: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原作名: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译者:孙琇
出版年份:2019
页数:488
定价:78
装帧:平装
ISBN:9787508686103

 

    《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A Nation Among Nations: America’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是一本全球史视野下重构美国史的著作。民族国家自19 世纪发展起来就一直被当作历史的主体,而每个国家都十分注重本国的历史书写,似乎一国的领土就能为写史提供充足的背景资料。“美国例外论”这个出现于冷战早期的概念将美国放在了宏大的各国共同史之外。然而,现代国家无论自身的发展路径如何独具色彩,它们都分享着一种相似的历史阶段。从20 世纪60 年代起,除了“重新解释的时代”(the age of reinterpretation) 的开始,历史研究也变得高度专业化。自80 年代中期以来,作为全球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一直批判美国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叙事的碎片化和综合性的缺失。从90 年代开始,本德试图探究跨国历史,强调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研究各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以此证明想要了解任何一个社会,必须要了解其跨越国界的历史背景。在《万国一邦》中,本德强调,仅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待美国历史是狭隘而不完整的。他将美国放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之下进行考察,提供另外一种理解美国史中心事件和主题的方式。他很有野心地表示,“本书试图宣告美国史的寿终正寝。”(p3)全书介绍了美国历史在全球背景下的五个案例:“发现时代”(age of discovery),美国革命,内战,1900 年左右的美国帝国主义,以及二十世纪初的渐进式改革。每一个案例都展示了全球历史潮流如何塑造了美国,同时也表明了全球语境是如何改写标准的美国历史叙述的。其中两大主题贯穿了每一章节——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非白人的种族主义。他认为在全球史中理解美国,可以唤起更多的人道精神。
    1492 年,随着“发现时代”的到来,全球史开始了。这个时期的主题不仅仅是寻找新的土地和民族,也是发现海洋空间。一场“海洋革命”随之而来,它带来了帝国的野心,商业创新,以及对土著和黑奴的残害。欧洲人曾害怕奥斯曼帝国建立的强大的伊斯兰世界,也正是这种“积贫积弱的忧患意识、深居边陲的失落感和屈居人下的自卑情绪驱使他们向深海进发,锐意进取”。(p30)而北美殖民地不仅是欧洲帝国在整个美洲行动的一部分,也与全球海洋货物和人口流动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本德对奴隶贸易和奴隶社会极高的关注将非洲和整个迁移过程置于美国历史的中心而非边缘。第一章的主要观点对于历史学家们来说都不陌生,本德大量引用了费尔南多·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Alfred Crosby)、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等学者的看法。此外, 本德也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事件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认为中国决定将白银货币化,为西属美洲的矿山提供了市场,因此想要了解欧洲帝国就需要了解亚洲。
    在第二章对美国革命的描述中,本德也没有走传统路线。在1689 年到1815 年,英格兰和法兰西在欧洲谋求霸权的斗争以及对帝国财富的争夺被搬上了一个全球性的舞台。本德认为“美国革命是嵌入在一系列更久远、更漫长的英法全球战争事件之中”。(p77)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革命与世界各地(南非、爪哇、海地和法国)的独立和抵抗运动有着共同点。这种帝国主义的竞争不仅是美国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其他新建国家面临问题的根本所在。本德强调了海地革命对美国的影响。正是这种对奴隶制的挑战,而非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加强了美国对真正激进革命的反对。
    第三章也许是全书最精彩、最具独创性的章节。作者不仅将美国内战与1848 年的欧洲革命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发生在德国、阿根廷还有日本的地方自治与民族国家的集权冲突勾连起来。本德具体描述了1848 年的运动如何激发了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等共和党领导人阻止奴隶制的蔓延,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美国人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制度。他认为:“一种更新潮的民族主义概念,即对各州的同质化做出设想,正在大西洋世界广为流传。”(p146)林肯对欧洲的自由派深表关切与钦佩,那时欧洲自由派在民族国家和自由之间铸造了一条锁链,他们重新定义了民族国家的版图并对林肯的关注作了回应。特别是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后,他们将联邦(the Union)的事业放在追求自由民族主义这个更宏大野心的中心一环。这类对国家、自由和民族国家之领土的全新理解逐渐渗透到各大洲,并经常狂风暴雨般地向前推。但是本德指出,美国内战后的民族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和其他地区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因为对经济增长和地缘战略权力的关注导致了对于例如“平权”等自由主义思想的“遗忘”。
    第四章是对美国观念直接提出批评,美国的全球扩张与欧洲帝国主义有着根本的不同,本德希望读者们可以从切诺基人、墨西哥人、菲律宾人和其他受害者的角度来看美国。但是本章缺乏让读者明确两种扩张之间区别的比较。
    在第五章中,本德比较了在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进步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和社会民主以及其他改革运动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情况。本德展示了具体的改革运动如何跨越国界互相依赖,以及在全球史语境下美国历史的呈现如何产生往往会被忽略的模式。例如,自由主义从以前在自治个体和自由市场基础上转变为基于国家的“社会自由主义”,以保护受到经济增长影响的人。本德借助广角镜头的观察,让人们认识到美国的进步改革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工业资本主义和大型城市极度扩张的一种全球化回应的一部分。
    在最后一章中,本德表示,“我试图向我们的民族国家史写作呈现出一种世界主义取向范例,因为深信这将会让我们更好地实现沟通与协商,在自身的民族传统与更大范围的人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联系。”(p377)
    《万国一邦》做到了将美国历史与世界史的重新整合,并且力求让美国力量在新的时代不再被视作霸权。如果说,在全球史或跨国史在多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的今天,似乎每一本以全球史观进行叙事的书都是这样的“套路”,但也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够有勇气将如此庞大的美国历史叙述融合在三百多页的书中,本德的这本综合性著作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将北美历史跨国化的过程中,在讲述世界历史和以特定领土为起点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含的张力。赋予这样一片领土特权的优势在于可以吸引关心这个国家历史的读者,但是同时亦需要一个目的论:这个历史被全球化的领土的重要性在于最终它会形成一个民族国家。本德通过民族国家让全球相连,而非从对全球的分析中让民族国家之间产生互动。这是一个合理且具有启发性的选择,但是它弱化了那些并非首先根植于民族国家后期发展或与之相关的网络。因此,本书并未将全球本身的转变结构视为稳定不变的观察对象,这是描写民族国家跨国史的一种方法,而且只有在全球化本身变化的背景下才能完整理解民族主义和国家构建。
    这本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全书行文紧密,内容复杂且多有重复,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稍显吃力,对于那些没有专业学术背景的普通读者来说更是如此。这本通过世界视角来书写美国历史的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国之外的历史投入了过多笔墨,甚至某些“世界历史”对美国历史的影响稍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果说,本德极力避免“为什么西方崛起了”这样的问题,他将美国历史融入欧洲历史、南美历史,然而中东、非洲和亚洲却在第一章之后就被忽略了。
    总体而言,《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展示了将美国历史嵌入世界历史的方法,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有人要再写美国史,就必须考虑将其放入更大的人类历史背景之中。托马斯·本德以结论性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任何一个对美国历史感兴趣,或是对任何跨国史、全球史有所思考的人都要读这本书。
(于晨阳)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