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
|
作者:[ 美] 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
出版社: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书名: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原作名: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译者:徐轶杰、杨燕
出版年份:2019
页数:512
定价:118
装帧:精装
ISBN:9787513923927 |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是哈佛大学的莱尔德·贝尔历史教授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的作品。本书于2015 年出版后,旋即获得班克罗夫特奖、阿尔弗雷德与费伊·钱德勒图书奖、菲利普·塔夫脱图书奖和普利策奖最终提名等,并在三年内陆续被译成日文、德文、韩文、俄文等九种语言。
贝克特原籍德国,在汉堡大学接受本科训练,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前往哈佛大学历史系和商学院任教,在资本主义史和全球史两个领域硕果累累。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1-5 章为“棉花帝国”在战争资本主义时代的崛起和形成,6-9 章主要谈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棉花帝国”的建构,10-13章涉及“棉花帝国”与全球资本主义的诞生。
在1-5 章中,作者首先追溯了棉花早期的历史发展。从考古学上看,公元前三千年的印度河谷、中美洲和非洲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各自独立地发生了棉花的驯化、纺织和织造。此时棉花的国际贸易以印度为中心,有时会跨越大陆到欧洲、非洲、东亚和东南亚,成为“第一种全球性消费品”。这一时期棉花产业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独立的点组成的“棉花世界”,不同的棉花生产者之间并无太多关联。在这一背景下,欧洲几次试图进入棉花贸易中都未能如愿,欧洲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缺少棉花原材料的供应渠道。
随后,两件熟悉的历史事件剧烈地重塑了全球棉花产业,第一个是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第二个是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欧洲国家得以在美洲和印度进行帝国扩张,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对棉花产业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在印度,英国、荷兰与法国逐渐掌握了棉花种植和纺织,利用较为原始的工厂形式组织印度织工的纺织活动。在美洲,殖民者开始开辟种植园,为此大量掠夺当地土著、强占土地。在非洲,欧洲人购买和抢夺了大量黑奴运往美洲。这一方面为美洲的种植园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棉纺织品开辟了更大的市场。
贝克特认为,这一结合了棉花种植、棉织品制造和劳动力体系应当被称为“战争资本主义”(warcapitalism)。在此需要补充,《棉花帝国》一书中,贝克特对“资本主义”概念进行了改造。“战争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是他做出的理论创新,分别用来描述18 到19 世纪前后“工业资本主义”前后的资本主义历史阶段。而上文中提到的殖民国家和资本相结合,通过帝国扩张、掠夺土著和奴隶制的方式建立的体系,就是“战争资本主义”。我们通常认为资本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前资本主义的时间更多被理解为“血腥的资本积累”时期。但贝克特指出,这一时期虽然展现出了多样性,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但是它已经与此前和此后的世界都不同,因此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过程——即战争资本主义——进行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的棉纺织业登上了世界舞台。在“战争资本主义”促成的变迁中,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变化。17、18 世纪时,英国以亚麻和毛皮产业为主,棉产业发展缓慢。随后,印度棉纺织业的威胁促使英国的棉产业以两种方式得以发展。来自印度的棉布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威胁了英国的亚麻、毛皮和棉产业,促使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为本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另外,欧洲人进行了一系列工业间谍活动,获得印度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最终,英国的棉花产业达到印度的水准。同时,英国商人意识到自己面对的广大市场是安全的,这激发了英国商人的积极性。然而此时英国人依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资水平过高,因此需要提高生产率。这个问题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得到了解决。
另一个问题是原棉的供给不足。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原棉的供应逐渐跟不上生产效率。这一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棉纺织业与资本主义建立起的最后关联,其主要特征就是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强制攫取。原棉供给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圣多明各岛的棉花种植,但圣多明各岛的殖民地提供的棉花所需的劳动力受到甘蔗种植园的制约,在海地革命后这一解决方案更是彻底破产。随后美国成为了棉花供应问题新的解决方案。截至美国内战前,美国解决了棉花产业面临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问题:联邦政府对原住民的清扫和种植园主的西进提供了不受限制的土地。棉花生产的扩大使得奴隶制活跃起来,并通过种植园主强大的政权以及美国宪法得到了保障。来自欧洲的资本帮助美国棉花种植产业兴起,美国棉农成为了工业时代最重要的商品生产者,并在19世纪初主宰了英国的棉花供应市场。
第一个“棉花帝国”就这样在战争资本主义环境中塑造出来,完成了世界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的角色是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美洲种植园负责提供大量原棉,而英国人则从原棉供应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战争资本主义的结果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首先体现在18 世纪的欧洲在跨洋贸易中开始占据决定性的主导地位,其次是欧洲政治家与资本家具有掌控全球网络的能力。此时的纺织工厂数量在整个棉花产业的图景下显得微不足道,但是战争资本主义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就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6-9 章的内容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如何塑造体系化的全球棉花产业。因为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纺织方法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其工厂制度和纺织技术通过工业间谍在许多国家扩散开来。这些国家具有一些普遍的特点:都有纺织制造业的基础,有直接的经验和基础设施可资利用;种植的投资得到资本的加入可以形成规模庞大的工厂。这两个特点被英国进口的商品的压力转化为全面的棉花工业化。但贝克特敏锐的注意到,这些条件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并不是所有这些地方都发展出了资本主义,例如中国、日本的工业化发展相较于英国和欧洲大陆晚了百余年之久。因此贝克特认为,在这一阶段,有进行帝国扩张(殖民化)、奴隶制、掠夺原住民——即拥抱战争资本主义——的意愿和行为是工业化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然而在工业化的制造端,仍然需要解决劳动力问题。美国种植园的劳动力问题通过非洲奴隶得到了解决,但是工厂的恶劣环境让工人一旦有其他选择就会离开工厂。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成为了“棉花帝国”胜利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棉花产业的飞速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在工业化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家也意识到了反哺棉花工厂的重要意义。国家利用法律强制工人工作,并通过圈地的方式对无财产者施加经济压力,迫使儿童、妇女、男人流入工厂。
工业资本主义成为了第二个“棉花帝国”的关键支柱。第二个“棉花帝国”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力形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一种是美洲种植园,一种是欧洲和一些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的新的生产组织:工业资本主义。二者通过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商人作为中介联系在了一起。19 世纪的几大贸易中心城市,如利物浦、不莱梅、勒阿弗尔等地的商人控制了棉花的种植业、制造业、棉花产品的运输,其中的核心是原棉的供应问题。最终,商人利用信贷体系将棉花产业联系起来,进口商通过棉花种植者间接控制了原棉生产。
然而,正是战争资本主义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差别终结了第二个“棉花帝国”。这个冲突最终出现在美国:资本进入农村棉花生产、并将其转化为消费市场要求国家更加强大,而美国种植园经济依托的奴隶制希望联邦政府最小程度的干预。作为主要的原棉产地,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的鸿沟日渐扩大,导致了美国内战,而其核心则在于奴隶制。
1940 年代英国在印度种植棉花的尝试以及埃及国家掌控棉花生产的成功似乎都预示着强制劳动的必要性,而在美国,强制劳动就体现在奴隶制的支撑。一旦奴隶制受到威胁,全球棉花产业都会受到打击。实际上,欧洲一直对海地奴隶革命造成的震动心有余悸,因此对美国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亦产生过担忧。英国在19 世纪初就已经担心过于依赖美国的棉花,并试图做出一些改变,将印度作为原棉供应更稳定的来源。然而因为缺乏可与美国媲美的铁路、运河体系,以及土地、劳动力问题和印度农村的反抗,这次尝试迅速走向失败。美国内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和制造商一致认为帝国的行政、法律和基础设施能力需要渗透进印度农村。商人、制造商和帝国协力将印度农村改造为市场,并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将印度农村纵深纳入了资本主义体系。同样的事情也在埃及、巴西发生,美国内战于是造成了原棉供应的多样化局面。
工业资本主义在战争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二者一并构成了第二个“棉花帝国”。工业化对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需要将全球农村纳入到工业资本主义的体系中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然而,二者的并存并不代表没有对立。不同于因奴隶制而起的流血冲突,贝克特从全球史框架下,将美国内战解读为围绕美国与“棉花帝国”的关系发生的一场不可压制的冲突。这场冲突打断了原材料供应链,从而葬送了第二个棉花帝国,要求一次新的
重建和转型。
10-13 章介绍了在此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市场的又一次重组,以及第三个“棉花帝国”的诞生。美国内战造成的奴隶解放打破了全球棉花产业的重要支撑,因而如何提供劳动力再次成为了重要问题。国家和种植园主利用法律和资本优势迫使自由民经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改造,再次成为原棉的主要生产者。这种劳工改造不止出现在美国,印度、埃及、原奥斯曼帝国的乡村也经历了这种改造,形成了与奴隶制不同的、但同样有强制劳力性质的农村无产阶级。
这个过程中国家更深地卷入了棉花经济。西方棉纺织资本和技术强行取代全球南方国家传统手工业生产,是一种全球南方国家的“去工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利用法律、新技术和殖民主义的统治权力,打击殖民地本土产品,将全球南方国家变成棉花产业的原棉供应环节,为本国商人开辟市场。
然而到20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棉花工业优势逐渐被全球南方国家取代。西方国家内部的民主化和全球南方国家本土资本家的崛起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摆脱了被西方国家施加于自身的角色。全球南方国家得以运用自己种植的棉花进行工业化加工和消费。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资本主义洗礼后,全球南方国家再次将棉花产业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利用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对诸多已经深入人心的观点发出挑战。贝克特利用全球史的框架叙述了我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个物产——棉花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书中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为各种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解释方式,为我们看待历史事件的意义提供不同的视角。兹举两例:许多研究声称发现了资本主义史的全球化阶段,然而在贝克特看来,资本主义自起初就是跨越全球的,是将“棉花世界”遍布世界的点联系成一个面的过程;如上所述,除了传统认为美国内战起源于奴隶制导致的经济上不可调和的差距,我们还可以将其纳入全球视角,将其看作围绕美国与“棉花帝国”发生的一场不可压制的冲突。
本书所涉时间长达五千年,从棉花种植的出现一直到棉花对现代社会的塑造和影响。在如此丰富的内容中,作者始终紧紧把握着三个主题:棉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从最基本的层面看,本书讲的是棉花种植、运输、加工和消费的变迁,但从深层来看,这部著作是在讲述一个资本主义的故事。书中最大的关注点是工业资本主义,但是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同样需要考察工业资本主义如何产生(战争资本主义),以及它如何走向全球(全球资本主义)。棉花产业借由欧洲资本主义之手,将全球更加深刻地联系在一起,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今天全球化的世界。
今天的“棉花帝国”与三百年以前已经迥然不同,今天的世界也迥异于当时的世界。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世界会产生新的变化,而“棉花帝国”也会改变自身的模样。这都有待于历史学家继续讲述,贝克特是这项事业一个好的开始。
(文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