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礼辅及其《燕影剧》研究
作者:闫佳男
学位: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雪涛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2016 年06 月
夏礼辅(Emil Krebs,1867-1930)是一名活跃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德国外交翻译官,他曾担任德国外交部皇家北京公使馆的公使馆参赞,在中国工作生活长达24 年之久,亲历中国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在工作之余,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他参与翻译《燕影剧》一书,为中国影戏的海外传播做出很大贡献。《燕影剧》是一部清代时期北京影戏的剧本总集,其徳译本名为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中国影戏),是第一部中国影戏剧本的德文译本。《燕影剧》及其徳译本在德国的出版,推动了中国影戏在德国乃至欧洲的传播,开启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影戏的大门。本文从夏礼辅生平及其译著《燕影剧》两个方面展开来做简要介绍。
一、夏礼辅生平简介
夏礼辅1(德文名为埃米利·克雷布斯,Emil Krebs,1867-1930)于1867 年11 月15 日出生在希维博济采(Freiburg in Schlesien),该市在当时是德国领地,二战后划属波兰,位于波兰西南部。夏礼辅是家中的长子,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木匠。夏礼辅在学生时代即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语言天赋,他在高中毕业之后,遵从家里的期望,进入布雷斯劳大学(Universität Breslau)攻读神学和哲学。
当时的德国是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1859-1941)统治的德意志帝国时期,德皇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扩张政策,欲对海外进行殖民扩张。1887 年5 月23 日,威廉二世颁布法案,在柏林弗里特里希- 威廉大学(Königli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zu Berlin,今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设立东方语言学院(Seminar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欲为德国外交部储备语言人才。夏礼辅深知自己的语言天赋,便从布雷斯劳大学退学,于1887 年秋季学期转入柏林弗里特里希- 威廉大学攻读法律学,与此同时进入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和土耳其语,2 以便将来谋求一份外交部的翻译工作。在东方语言学院,夏礼辅的其中一位汉语老师即是汉学家顾路柏(Wilhelm Grube,1855-1908),这段师生情谊为日后两人翻译影戏剧本埋下了伏笔。
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夏礼辅以优异的成绩取得毕业文凭并且通过司法考试,他向外交部申请去中国工作,可惜当时名额已满,没有职位空缺。夏礼辅只好暂时在法院实习。1893 年9 月底,夏礼辅终于等来了外交部的通知,他将以翻译候选人的身份前往德国外交部皇家北京公使馆就职。1893 年12月5 日,夏礼辅抵达北京,成为德国外交部皇家北京公使馆的一名见习翻译,并承诺至少有10 年之久致力于翻译服务。在中国任职的24 年中,夏礼辅亲历德意志帝国掠夺胶州湾事件,参与八国联军和清廷的议和谈判,见证了清王朝的瓦解以及共和国的建立,夏礼辅因汉语造诣极高,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机智严谨,给清政府留下深刻的印象。1917 年因中徳断交(北洋政府与德国断交)夏礼辅才携全家返回德国。
回到德国的日子并不顺心,外交部并没有接受夏礼辅的申请给他安排工作,而是根据帝国公务员条例给予他提前退休。他想回到之前学习过的东方语言学院任职也被同僚所拒。六年之后,他才又在外交部得到相应的外语翻译及校对工作。1930 年3月31 日,夏礼辅突发脑溢血死亡。终年63 岁。
二、夏礼辅与《燕影剧》
夏礼辅除了活跃于中德外交史,他在中国影戏的海外传播中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参与翻译的《燕影剧》3 是一部清代北京影戏剧本的总集,收录了佛教剧、道教剧、历史剧、风化剧和滑稽剧共57 本,计75 出,另有独歌13 段。4 1915年在山东省兖州府天主教印书局印刷,并在德国莱比锡Harrassowitz 出版社出版。同年,其徳译本以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中国影戏)5 为名刊登在德国皇家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刊。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中国影戏)的译者是德国汉学家顾路柏(Wilhelm Grube,1855-1908) 和夏礼辅, 出版人是徳裔美国汉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1874-1934),他为此书撰写了序言和导论。夏礼辅和劳费尔都曾师从顾路柏在德国柏林的东方语言学院(Seminar für Orientalische Sprachen)学习过汉语,《燕影剧》及其徳译本的出版可以说是师生共同合作的结晶。
劳费尔在德国学成之后,动身前往美国,作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探查队员开始了他的治学生涯。1901 年,劳费尔带领探查队来到中国,希望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整体性的考察。6 正是在这次的探查活动中,对中国民间戏曲情有独钟的他从北京的影戏班那里收集到了上千件影人、影箱以及19册影戏剧本的手稿,这些手稿正是《燕影剧》的蓝本。7 “ 影戏是紧紧围绕着民间习俗(信仰习俗为主)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乡土艺术。8 ”顾路柏曾于1897-1899 年在北京从事民俗研究,他对中国的民俗和民间信仰作过详细调查。因此劳费尔建议自己的老师顾路柏来翻译这19 册影戏剧本。然而,这项翻译工作要比预期的艰难和花费时间,这19 册影戏剧本的手稿内容庞杂且种类丰富,顾路柏并未完成全部翻译就于1908 年逝世。在顾路柏去世之后,夏礼辅毛遂自荐,着手翻译这个未完成的遗作。
劳费尔在《燕影剧》徳译本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中国影戏)的序言中,特别提到夏礼辅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与付出,并对他的翻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燕影剧》的徳译本中夏礼辅翻译了22 出剧目以及13 段独歌9。除此之外,他还把之前顾路柏译好的稿件对比原来的手稿重新做了校对和整理,并且补充了一些注释和说明。夏礼辅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很是下了一番功夫。这19 册影戏剧本是出自影戏班的手稿,手稿多字迹潦草,可能还会出现大量的代用字、当地的方言词汇、特殊符号以及省略句等。对外行人来说都可能很难理解,更不要说是外国人了。而夏礼辅不畏艰难,十分用心。在翻译过程中为求精准,他经常会请教一些影戏班的专业人士对出现的北京方言进行解读,对剧本省略删减的地方予以补充。另外,影戏的台词还有即兴性高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个剧目,也没有一个唯一的剧本原文。因此,夏礼辅曾多次将影戏艺人请到公使馆来演出,对比影戏艺人的台词和手稿中的剧本,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门艺术,更好地还原剧本故事。
夏礼辅之所以能接替顾路柏出色的完成这个翻译工作,除了他扎实的汉语功底,还和他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经历不无关系,他深深了解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因而能更好的理解北京影戏剧本背后的文化现象。
历经十余载,通过顾路柏和夏礼辅两位译者的辛勤工作, 此书最终于1915 年以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中国影戏)为名问世,全书共442 页。在顾路柏夫人的委托下,夏礼辅对19 册影戏剧本的中文手稿也进行了校勘修订,补齐了手稿的遗失部分,整理了全部素材集结成书。1915 年,夏礼辅在山东省兖州府的天主教印书局主持印行了十六开精装本《燕影剧》,之后在德国的莱比锡出版发行,全书共754 页。
注释:
1 夏礼辅为其中文名字,德文名是埃米利· 克雷布斯。在本文中,全文将使用夏礼辅这一称呼。
2 笔者注:当时唯有通过司法考试,才有机会进入外交部工作。
3 Grube, Wilhelm und Krebs, Emil (Hrsg.): Yen-ying-chi, Leipzig: Otto Harrassowitz. 1915. 此书为中文原版。
4 《燕影剧》剧目详见附录。
5 Laufer, Berthold (Hrsg.): 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 Übers. von Wilhelm Grube, Emil Krebs. München : Akad. d. Wiss. 1915. 此
书为徳译本。
6 龚咏梅:《劳费和他的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探索与争鸣》2008 年第7 期。
7 Laufer, Berthold (Hrsg.): Chinesische Schattenspiele. Übers. von Wilhelm Grube, Emil Krebs. München : Akad. d. Wiss. 1915.
Vorwort.
8 李跃忠,《论中国影戏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载:《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康保成主编,大象出版社,
2011 年,第293 页。
9 夏礼辅所翻22 出剧目:佛教剧《白蛇传》中的《金山寺》《断桥》《合钵》,《无底洞》;道教剧《戏珠》《百寿图》《赐
福》;历史剧《棋盘会》《回龙阁》《报喜》《杀四门》;风化剧《倒庭门》《平安吉庆》《坐楼》《借狄髻》《送米》《要嫁妆》
《逛灯》;滑稽剧《当皮箱》《打面缸》《母女顶嘴》《两怕》《三怕》。13 段独歌:《独歌》《上妆台》《拿虼蚤》《上店小报
菜走板》《闺门旦夸胖小子》,其余独歌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