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朴宰雨:鲁迅改变了我的命运——鲁迅精神在韩国

 

    2019年6月26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5 讲(总第85 讲)《鲁迅改变了我的命运:鲁迅精神在韩国》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韩国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鲁迅研究会会长朴宰雨(Park Jae Woo)教授,主持人是北外历史学院顾杭副教授。本次讲座同时与朴教授6 月14 日在北外所做的讲座《鲁迅百年在韩国》相呼应,是其延续和补充。在讲座《鲁迅百年在韩国》中,朴教授介绍了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鲁迅精神在韩国的接受史,划分了鲁迅精神在韩国传播的历史分期。在本次讲座中,朴教授将这百年内受鲁迅影响的韩国知识分子划分为“思想家型(实践性思想家型、自由思想家型、行动上变节而心态上保持鲁迅情怀型);把鲁迅作品当作参照的作家型;学者型(价值指向性研究家型和纯粹的学者型);一般读者型” 。
    接受鲁迅思想的“实践性思想家型”知识分子不仅接受鲁迅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粹,而且在自己所处的历史语境下扎根于现实土壤,积极付诸实践。这个类型的知识分子正面接受鲁迅,崇拜鲁迅,拥抱鲁迅,但是有些知识分子,如支持北朝鲜并死于斯处的李明善(1914—1950),对鲁迅过度解读,将鲁迅解释为社会主义战士。而一些知识分子,如李泳禧(1929—2010)、任轩永(1941—)则活跃于美国军政时期和李承晚独裁时期,充分实践鲁迅精神,投入反对独裁的民主运动中。
    “自由思想家型”知识分子,崇拜鲁迅而接受鲁迅的自由批判精神,推崇鲁迅精神里“自由”、“批判”的因素,但是也存在“从自己个人偏好出发、断章取义地接受鲁迅,或者用自己的一套思想来重新解释鲁迅的嫌疑”。他们所塑造的鲁迅形象大多归于“永远的批判者”、“永远的怀疑者”、“永远的自由人”之类。其代表人物如活跃于美国军政时期和李承晚独裁时期的朴洪奎(1952—)。
    “行动上变节而心态上保持鲁迅情怀型”的知识分子起初以很大的热情崇拜鲁迅、并在本国的历史语境下坚持鲁迅思想、参加革命活动或者革命文艺活动,但是后来因受到权力压迫或因怀柔手段而变节。不过,他们心态上还是喜欢鲁迅,愿意保持鲁迅情怀。这类文人可以举出日据时期的张赫宙、光复后的李炳注(1921—1992)。
“把鲁迅作品当作参照系的创作家型”,从鲁迅作品得到创作灵感,发现创作模型,把一些特定作品当作自己创作的参照系。这类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出鲁迅的创作思想、活用鲁迅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创作方法与技巧等。李光洙(1892-1950)、韩雪野(1900-1976)、刘阳善(1952- )等作家可以成为其例证。
    “鲁迅价值指向性研究家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受鲁迅思想启发而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开始参与社会运动的知识分子,一种是从学术角度研究鲁迅的的知识分子。但这两种知识分子,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的学者。他们明显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大都支持民主变革运动,有些人还直接投身于民主运动,甚至因此身陷囹圄。代表人物可以举出在1970-80 年代参加韩国民主变革运动的中文系学生,这些人现在大多成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如刘中夏、全炯俊、金河林、刘世钟、白元淡、李珠鲁、韩炳坤、严英旭、金彦河、李旭渊、洪昔杓、李宝琼、李正勋、任右卿等,也包括朴宰雨教授自己。而与有理想的学者相对的“纯粹的学者型”,是指仅仅站在研究家的职业立场上,作为专家研究鲁迅或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这类学者起初可能抱着向鲁迅学习的真诚态度,但是后来为生活所麻木,认为自己的人生与鲁迅没有什么关系,只有所谓“研究成果”,才能保存自己已有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
    “一般读者型”,则是购买鲁迅韩文译著进行阅读的人群。由于鲁迅的《阿Q 正传》与《狂人日记》等作品被列入韩国中学生的文学参考书目里,所以不少中学生接触过代表作品。鲁迅作品的畅销也证明在韩国有许多普通人群接触过鲁迅作品。不过,他们大都是为了提升人文知识、应付大学入学考试而读,或是为提高文学修养水平而读。这些类型的人,因为读过鲁迅作品,所以容易接受跟鲁迅
相关的知识,以及有关鲁迅的名句。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