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许喆:东亚地区汉字、词汇同异性对照比较研究的价值

 

    2019年6月27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6 讲(总第86 讲)《东亚地区汉字、词汇同异性对照比较研究的价值》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韩国檀国大学汉文教育研究所许喆(Heo Chul)教授主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褚丽娟老师主持。
    承接前两次讲座的内容,此次讲座许喆教授将视野从韩国拓展到整个东亚地区,从聚焦汉字到着眼汉字、词汇的对照研究。讲座伊始,许喆教授提及东亚汉字文化圈知识交流的最重要因素是汉字和汉源词。汉字是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交流最为基本的媒介。因为用汉字写成的文言文难学、难写、难读,因而难以普及;同时近代以来,东亚各国民族国家意识高涨,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也察觉到文字统一和普及对于自强的重要性。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有汉字拉丁化运动,日本、韩国也同样有此呼声,并要求言文一致。许喆教授指出,各国文字改革后,失去了共同的文字、共同的文言文,共同性因此减少而特殊性增加。
    现代东亚各国日常并不再普遍使用汉字,还能称其为汉字文化圈吗?许喆教授抛出这一问题,并提出“新汉字文化圈”的概念。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现象之一,现在的文化交流已经没有地理的局限。在传统的汉字文化圈的基础上,各国移民形成的后裔群体以及第二外语学习者们组成了“新汉字文化圈”。
    许喆教授依次以中、日、韩、越的汉字的音、形、义和汉源词为例,说明东亚地区汉字、词汇同异性对照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各种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使用,给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增添了许多困难。因为语言的学习存在正负迁移(转移)的现象。第二外语和母语相似性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是否会容易混淆两种语言,这里涉及词汇、语法、语用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这些词汇的比较研究和从知识迁移角度的理论基础研究都具有广阔的空间。
    最后,许喆教授针对现有的研究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大部分研究是个人的关心来推进的,缺乏科学性及系统性。建议改善研究方法,利用客观文献资料来建设东亚汉字文化圈词汇库。词汇库包含韩国、中国(包含台湾地区)、日本、越南和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的词汇;从16 世纪至今的各国地区的重要外语词典,以及其发音资料。通过综合性词料库,可以促进共时性和通时性研究的发展。整个讲座在在褚丽娟老师的精彩总结和台下师生的踊跃提问中圆满结束。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