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来东西方语言之互动——
近代东西语言接触研究学术会议(2019)
2019 年11 月8 日—9 日,“四百年来东西方语言之互动——近代东西语言接触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国际大厦一层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开放式亚洲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地区的十六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二十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很多年轻学者如博士生进行了发言。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汉语域外资料对汉语本土研究的贡献、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华夷译语”(丁种本)三个主题进行研讨,来自北外和其他高校的一些师生旁听了会议。
8 日下午1 时,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开幕式,北外科研处处长陶家俊教授与日本关西大学开放式亚洲文化研究中心内田庆市教授作为嘉宾发言,三位分别就近代东西语言接触史的研究意义及学科规划、历史学院与北外发展、新史料的挖掘等方面发表演讲。接下来,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
本次会议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汉语域外资料对汉语本土研究的贡献”,第一场的主持人为王继红教授。首先发言的是日本关西大学的内田庆市教授,他做了题为《关于南京官话的资料》的发言,以有关南京官话的资料为例,指出域外汉语资料(如西洋资料、日本资料、朝鲜资料、蒙语或满语资料等)对于汉语研究的贡献,并提出了该领域还可探讨的一些话题。接下来,复旦大学的宋桔老师带来了《〈自迩集〉的翻印本及其实物流通》的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从话语互动看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对〈问答篇〉的改编》。会议主题一第二场发言的主持人为内田庆市教授,首先发言的是日本北陆大学的伊伏啓子,题目为《〈小问答〉(1874)的汉语——19 世纪西方传教士问答资料研究》。来自日本关西大学的葛松带来了《法籍耶稣会士李秀芳及其〈拉丁语南京话词典〉初探》一文。同样是来自本关西大学的李晶鑫的报告题目为《近代日本本土汉日辞典的革新与发展——浅谈石山福治的〈支那語辭彙〉系列辞典》。接下来会议进入会议主题一的第三场发言,主持人为伊伏啓子老师。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潘瑞芳,他报告的题目为《Benoni Lanctot〈华英通语〉与1860 年代的美国华人社会》。同样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何玉洁的报告题目为《雷兴、欧特曼〈汉语通释〉研究》。接下来发言的是来自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的石晓军教授,他报告的题目为《〈点石斋画报〉中的东洋景与东洋词——以甲午之前的日本记事为中心》。几位学者以汉语域外资料对汉语本土研究的贡献为主题,交流展示了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9 日上午,本次会议进入第二个主题: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的研究,本场围绕沈国威教授新著《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 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展开讨论。首先,李雪涛院长就沈国威教授编著的“全球史与东亚文化交涉丛书”之一—《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 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做了首发寄语,指出该书对未来研究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沈国威教授从19、20 世纪之交的新词语、新词语与语言接触、新词语与新概念、汉语词汇体系的近代重构与科学叙事、近代词汇之研究等多个维度详细论述了《汉语词汇体系的近代重构与语言接触》。来自清华大学的王东杰教授做了《二字词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典范革命》的报告。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面向“东亚”,深度发掘近现代汉语语言学史》。来自北京大学的孙建军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海”“洋”与近代新词的中日互动》。浙江工商大学的周菁做了《关于日语近代“形容动词”的成立》的报告。天津外国语大学郑艳的报告题目为《日语借词“动产”与“不动产”在汉语中容受过程的研究》。本场最后发言的是来自日本爱知大学的盐山正纯,他报告的题目为《近代西洋传教士的中文“文体”观简析: 以杨格非的汉译为例》。几位学者围绕着沈国威教授的新著《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 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展开讨论,从汉语史、汉语词汇史、近代史等视角,分析沈氏新著对相关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次会议的第三个主题为“华夷译语”(丁种本)研究。乾隆十三年(1748)编纂的“华夷译语”除了少数民族的语言之外,还包括拉丁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英语等西方语言。会议主题三第一场发言的主持人为李雪涛院长。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金国平教授的题目为《试论〈播哷都噶礼雅话〉语言的非标准性》。来自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的铃木博之做了《再论丁种本〈西番译语〉(川九)中被记录的藏语方言》的报告。接下来发言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乌云高娃老师,她报告的题目为《清四译馆“西洋馆”与〈华夷译语〉》。接下来进行会议主题三的第二场发言,本场发言的主持人为沈国威教授。首先发言的是李雪涛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额哷马尼雅语〉翻译中的几个问题》,作者分析了《额哷马尼雅语》在内容、释义、翻译、形式等方面的特点,指出《额哷马尼雅语》反映了清代“朝贡体系”的观念。复旦大学柯卉的报告题目为《中德早期语言接触史研究——以〈额哷马尼雅话〉与〈德字初桄〉为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吕巧平的报告题目为《史上第一部汉德对译词典〈额哷马尼雅话〉》。日本大阪大学田野村忠温报告的题目为《中日两国语言中的德国国名的历史——附论“额哷马尼雅”》。接下来进行的是会议主题三的第三场发言,本场发言的主持人为内田庆市教授。首先发言的是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王铭宇老师,她报告的题目为《〈华夷译语〉六种西洋译语汉文条目来源考》。接下来发言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孙伯君,报告的题目为《“华夷译语”汉字注音法考源》。最后发言的是日本关西大学的李思汉,他报告的题目为《〈华夷译语—拉氐诺话〉初探》。本次会议的几位学者首次展示了近年来对“华夷译语”(丁种本)研究的系统成果。
闭幕式环节李雪涛院长、沈国威教授和内田庆市教授三位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内田庆市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内容很丰富,水平相当高,开的很成功。沈国威教授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合作,对未来的工作做了一些安排,希望明年开会时有更多的成果。李雪涛院长从全球史的概念出发,认为本次会议对东西方语言接触史的研究做了很好的开端,尤其是学术的薪火相传,最后期待大家在北外明年大约在冬季再相聚。在热烈的气氛中,本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