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易经〉之道》

吴礼敬
2015.10

 

                         作者:[ 美] 杰弗里· 雷蒙德(Geoffrey Redmond)
                         韩子奇(Tze-ki Hon)
                         出版社: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Press)
                         原作名:Teaching the I Ching (Book of Changes)
                         出版时间:2014-9
                         页数:320
                         定价:$78.00
                         装帧:精装
                         语言:英语
                         丛书名:Teaching Religious Studies
                         ASIN: B00NHWZ4W2


        《易》难读,一是因为它距今年代太过久远,作者、创作时间和早期文本形式均不易确定;二是它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卦象、卦名、卦爻辞构成的本经,又有解释本经的《十翼》,两者往往有不合之处,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三是古今字形、字义、语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很多卦爻辞的意思难以合理解释。通行本采用经传合一的形式,使《易》以卜筮之书而兼含哲理,更增加了解释和发挥的空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易类》小序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但众说纷纭之下,也并非没有脉络可循,自汉迄清,易学发展虽蔚为大观,然多以“因象立教”者为宗,其余则为“《易》外别传”,“两派六宗”,一直是易学主流。读《易》之道,最好是首先了解它的历史沿革,然后从文字训诂入手,逐层掌握它的意义,这样才能既见木又见林,但这件事却是说来容易做来难。
        《易经》在中文语境里面临的解释难题,在英语世界一样存在,只不过经过翻译这只“神秘之手”的操纵,程度和范围变得不同而已。自英国海外传道会传教士麦格基(Rev. Thomas McClatchie, M.A. 1812-1885)1876年首次将《易经》全部译为英文,《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流传至今已走过近150年光阴,其间出现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卫礼贤- 贝恩斯(Richard Wilhelm,1873-1930--Cary F. Baynes)、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林理璋(Richard John Lynn)等卓有成就的翻译家,对《易经》的解释也发展出宗教、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不同面向。但1950年代贝恩斯将卫礼贤的《易经》译本传入英语世界后,《易经》很快变成一部反主流文化的经典,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从此易学发展开始沿学术界和民间两条路线展开,而学术界的研究失之太“专”,形成一个很小的圈子,外人不得其门而入;民间的盛行又失之“滥”,很多说法借《易》以行,导致《易经》的面目模糊难辨。为了正本清源,让《易经》西传做到“旁行而不流”,客观上就需要一本介绍《易经》的学术专著,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推广开来,便于想学习和研究《易经》的严肃读者利用。这方面的工作,司马富(Richard J. Smith)做得非常出色,他先后写了《易酌》(Fathoming the Cosmos and Ordering the World: the Yijing and Its Evolution in China, 2008)和《< 易经> 外传》(The I Ching: A Biography, 2012)两本书,分别介绍《易经》在中国和海外的发展沿革。
         2014年9月, 杰弗里· 雷蒙德(GeoffreyRedmond)和韩子奇(Tze-ki Hon)合作撰写的《讲授< 易经> 之道》(Teaching the I Ching,下文简称为《讲易》)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雷蒙德主要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但潜心研读《周易》多年,主要关注其中的系统宇宙思维;韩子奇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宋易,出版过专著《易经与中国政治》(The Yijing and Chinese Politics: Classical Commentary and Literati Activism in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960-1127,2005),并在《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讲易》一书共11章,雷蒙德撰写了其中的第1、2、3、4、5、10、11 七章, 6、7、8、9 四章为韩子奇所著。正如作者在前言部分交待的那样,这本书和司马富著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主要为了厘清《易经》的含义及其沿革,而前者主要突出研《易》的各种难题及解决之道。这也许是由它的读者对象决定的:这本书主要写给讲授中国史或世界史的大学教师看的,同时供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研究宗教的学者以及对《易经》有研究兴趣的人参考。尽管英语世界有关《易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详细介绍如何研究《易经》的入门书籍,内容涵盖其创作年代、文本分析、象数、哲学、宇宙观、道德观以及现代性等各个层面,并包括近年来训诂考证和考古发现的新进展,这些就是《讲易》一书的写作目标。《导论:研究古代典籍的甘和苦》(The Rewards and Perils of Studying an Ancient Classic)指出《易经》这部著作的特征,一方面是古代历史文献,其中蕴含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是现代人研读和利用的经典,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还在利用它,因此包含很多复杂难解的谜题,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又让人困惑不已。第1章《占卜——运命和哲学》(Divination:Fortune-telling and Philosophy)主要分析占卜活动,将它还原到商周时期的语境中,指出占卜是古人与超自然力量对话、与鬼神或祖先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其中包含着哲学、宇宙观、道德观及社会秩序的原则。第2章《青铜时代的起源》(Bronze Age Origins)主要讨论《易经》的起源问题,指出本经和《十翼》的创作时代,并利用《易经》卦爻辞中的材料来还原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第3章《< 易经> 中的女人》(Women in the Yijing)主要利用《周易》的卦爻辞来说明女性在商周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第4章《近期出土文献》(Recently Excavated Manuscripts) 讨论马王堆帛书《周易》、王家台《归藏》断简、郭店竹简、上博竹简、阜阳汉墓《周易》等考古发现,指出出土文献对易学发展的贡献及其局限。第5章《古代意义的重建》(Ancient Meanings Reconstructed) 讨论《周易》卦爻辞在西周时期的含义,突出将《周易》当成历史文献加以研究的历史学派的成就。第6章《十翼》(Ten Wings) 介绍《十翼》的构成、性质及其在《易经》经典地位确立和维系中的重要性。第7章《宇宙观》(Cosmology)介绍汉代象数派的解经方法,指出董仲舒等人创立的联系的宇宙观对《易经》解释的影响,第8章《道德观》(Moral Cultivation)主要介绍宋代义理派的解经方法,从王弼《周易略例》、孔颖达《周易正义》一直到程颐和朱熹的易学观,叙述评析义理派的发展沿革。第9章《现代易学》(The Yijing as China Enters the Modern Age) 介绍从民国到现当代中国的易学成就,从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派、李镜池的易学观、郭沫若对《易经》的看法,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易经热,系统评介了《易经》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第10章《周易西行》(The Yijing’s Journey to the West)介绍《易经》脱离本土语境后在西方的解释中出现的新方向,突出《易经》和西方各种思潮合流的重要形式,尤其是与心理学、占卜实践以及神秘主义之间的联系。作者分基督教和心理学两个视角来展示《易经》在学术层面的解释,进而又列举《易经》对占卜活动、科学、艺术、数学、计算机、神秘主义等多个领域的影响,突出《易经》与西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结合。第11章《学易津指》(Reader’s Guide)评析《易经》主要译本,同时介绍学易的具体步骤,解析《易经》构成部分以及占卜的常用方法。最后的《易学未来》(Predicting the Future for the Yijing)简单展望了易学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前景。
        《讲易》这部著作如剥竹笋一样,将构成《易经》的不同文本、《易经》在中国的发展沿革、《易经》传入西方后与西方文化融合交汇的过程一层层剥开,逐个分析展示,揭示《易经》研究中存在的难题、解决的途径、取得的成就和留存的局限。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上,作者并不刻意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客观呈现各派看法;而貌似已有定论的地方,则阐明自己的见解并列出理由,如文王和周公作卦爻辞的迷思(Myth)。这部著作紧紧扣住易学的核心问题展开叙述,语言流畅生动,虽然讨论的是《易经》,读起来却让人有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之感。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结构稍嫌不够紧凑,尤其是第3章,虽然写得很精彩,却给人以突兀之感,第11章列举译本不免有挂一漏万之嫌,如夏含夷的帛书《周易》译本理应入选,最后介绍占卜方法的部分也让本书的学术性稍打折扣。
         《易》难学,英语世界也有共识,据说夏含夷当年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他的老师吉德炜(David Keightley)常对他说:“如果一个汉学家对《易经》着了迷,那就是他失足落水的重要标志。”司马富也说:“多年来,友人和同事常劝我不要研究《易经》,因为这个题目实在太大太难。他们说得一点都没错,易学研究简直就是中国研究的黑洞,一旦被它的魔力吸引住,一辈子就再难脱身。”《易经》的魔力,或者说魅力,正在于很多难解之谜的存在,让历代中国读书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讲易》这本书的出版,或许会让更多西方读者被中国研究的这一黑洞吸引,达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境界。

(吴礼敬)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