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德国简史》

李雪涛
2016.4

                              作者:[ 英] 玛丽·富布卢克(Mary Fulbrook)
                              出版社: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原作名: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
                              出版年:2004
                              版本:第二版
                              页数:296
                              装帧:平装
                              ISBN:0521540712

 

        英国历史学家玛丽·富布卢克(Mary Fulbrook,1951-)的经典著作《剑桥德国简史》(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自1990 年第一版出版以来,1992年出现了一个更新的版本。此后于2004年,又重新全面修订了一个版本。至2014年,本书已经印刷了15次,成为了德国研究、欧洲研究、德国历史、欧洲历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同时也由于其篇幅不大,言简意赅,也成为很多想了解德国,或前往德国旅行之前的旅行者的参考书。
        富布卢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她父亲是来自加拿大的结晶学教授,母亲曾是柏林的犯罪学家,1936年由于种族和政治的原因逃亡到英国。我想,富布卢克成为德国近代史专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在于,想弄清楚母亲祖国近代以来迷人的文化成就与令人发指的犹太大屠杀之间的关联性。她进而关注作为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东西德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1989年后两德统一后的共同发展。在近现代德国历史研究方面,富布卢克取得了很多成就,她本人也曾担任“德国历史学会“(German History Society)的会长。1983年以来她任教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最初任讲师,1995年起任德国史教授。1991-2010年间她担任伦敦大学学院欧洲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担任该校人文学院的副院长。

        《剑桥德国简史》实际上是一部德国通史,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想要将千余年波澜壮阔的德国史展现出来,其难度是可想象而知的。本书的作者作为德国史方面的专家,对此当然知道得更加清楚。她在“序”中为此书的定位为“一本富有见地的向导”(an intelligent guide),而不是做到面面俱到(no attempt at comprehensiveness)。因此,这样的一部具有“导论、入门”性质的指南,最重要的在于用宏大的历史叙事方式勾勒出德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本书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德国历史的时代划分和整体认识。一般说来,目录是一种“学习指南”(study guide),会将整本书的知识体系体现在读者面前。在第一章中,作者对德意志的概况、一些对于德国史来讲至关重要的概念作了解释。第二章论述德国中世纪的历史。第三章谈的是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初至1648年),这一部分对理解德国历史的独特性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章讲的是专制主义时代(1648-1815),这是威斯特法利亚和约和维也纳会议之间的德国,当然也涉及到法国的影响。第五章谈的是工业化时代的德国,从复辟时期(1815-1848)到1848年革命,再到1871年的德国统一,威廉时代的德国发展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第六章的主要内容是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1918-1945)。第七章的内容是分裂时期的东西德两个国家(1945-1990),并且对当时东西德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了比较。第八章是有关1990年统一后的联邦德国。最后一章(第九章)对德国历史的模式和问题做了总结。从内容范围(scope)——有关德国历史知识领域的覆盖度来讲,本书是非常全面的。这样的一个有关德国史的总体框架实际上也保证了这部有关德国通史之作没有重大的内容遗漏。
        在内容处理(treatment)方面,本书还是非常有特点的。作为央格鲁撒克逊的学者,富布卢克一直用比较的视角来研究德国历史,或者将德国史放在欧洲历史发展的复杂线索中进行梳理。由于德国的边界几百年来一直在变化之中,处于欧洲中部的德意志的历史当然不可能只是其内部的事情。奥地利、丹麦、法国等的历史都会穿插于不同时期的德国史,而奥地利的近代史则更是与1871年后的德国史无法完全分开叙述的。
        以往德国自身“有地缘优势的地理位置”常常被认为是德国历史种种复杂问题的重要原因。富布卢克在不否认地理环境起到重要因素的前提下,认为“德国史应放在国际视角下进行考察,充分考虑在欧洲中部争夺空间、立场、权力和地位的各种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p. 258)也就是说,德国历史的结果是其地理位置、德国与其他国家互动以及德国自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博弈的结果。实际上,任何单一因素的决定论的理论都是靠不住的。英国的德国问题专家艾伦·沃森(AlanWatson, 1941-)在两德统一后的著作《德国人——他们现在是谁?》(The Germans: Who Are They Now? 1995 by Abe Books. 北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馆,1997)中给出了九个方面的回答:历史的答案、地理的答案、文化的答案、经济的答案、政治的答案、邻国的答案、他们自己的答案、令人不安的答案、民主的答案。因此,任何将德国历史简单化的归纳,都是有问题的。德国历史一定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尽管是一部论述德国通史的专著,但所涉及的并非仅仅是与政治、战争、经济、外交相关的历史,也包括哲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德国历史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历史还不太一样,她产生了无数世界级的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等等。尽管本书的篇幅有限,富布卢克还是给予了这些在文化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以相应的位置,从而也巧妙地将以时代发展为轴的纵向的历史叙述与以历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中心的横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指出:“德国文化包容万象,潜力十足,而如何选取特定的文化特征,并根据不同时代所关心的角度对选取的文化素材加以解释、变动和编排,使其最后呈现的都更像是政治和社会的产物,而非纯粹的文化史。”(p. 261)从一本德国历史书读到对马克斯·韦伯和包豪斯建筑的描述,跟在社会学史和艺术史中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让读者从中切实体会到德国历史纵横交错的复杂一面。而这些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理解德国一切的前提。
        富布卢克在本书中所处理的材料尽管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史实”,但德国学界、乃至欧洲史学界对这些问题不断有新的认识,她在书中除了依据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历史叙述(Historie)之外,也一再将最新的国际学界的研究成果——包括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引进,以及新的史料的发现——进行介绍和评判,同时也给出她自己的思考,从而使此书成为既简明扼要又具有思想深度的专著。通过这样有意识的处理,读者可以体会得到,历史本身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完结的过程。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学术性和可读性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关德国历史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德文世界和英文世界的相关图书也不胜枚举。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德国史专著以及中国学者所撰写的也不在少数。但既严肃又深入浅出的简明德国史读本并不多见。因此,富布卢克此书在中文世界的翻译和出版,是非常有必要的。清代学者俞樾(1821-1907)在论及诗词创作时指出:“盖诗人用意之妙,在乎深入显出。入之不深,则有浅易之病;出之不显,则有艰涩之患。”(《湖楼笔谈》卷六)富布卢克的这部小书之所以能够做到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原因在于她多年来对德国历史的深入研究。

 

       这样的一本小书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解决德国史的所有问题。富布卢克在“序”中指出本书的两大目的:1. 为后续特定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和启发;2. 方便读者定位自己现有的知识和兴趣。(p. xvi)任何历史都只可能是其编纂时代的产物,作者认为:“在民族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民族主义历史学家最关心的是德国迟来的统一。20 世纪的历史学家在希特勒的阴影下,则最关心纳粹邪恶的根源。21 世纪,欧洲联邦主义不断增强,较小的政治单元及草根阶层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舞台上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危机,于是,历史学家的视角又发生了变化。”(p. 261)因此,对德国史的讨论必然是开放性的,无论如何读者都会从本书中获得基础和启发。
       书后的推荐阅读书目,尽管作者指出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对德国历史研究是不均衡的(因为相对于其他时代的历史事件,纳粹主义和大屠杀的研究成果所占比例极大),但还是系统地列出了4大部分相关的英文参考书目:1. 中世纪德国;2. 现代早期德国(约1500-1800);3. 德国(约1789-1918);4. 1918年以来的德国:概论;a. 德国(1918-1945):a) 魏玛共和国(1918-1933);b) 第三帝国(1933-1945);b. 1945 年以来的德国(东西德与统一后的德国)。这些有关德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断代史研究分类目录,对于想要想进一步系统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讲是难得的阅读指南。
      (Mary Fulbrook, A Concise History of Germa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2004. 本书中文版已纳入研究院“剑桥外国简史”系列译丛之中,近期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李雪涛)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