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书评

 

 

 

       《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凭借“幸运儿”三个字就颇能吸引人的眼球,结合晚清时期中国骄傲自大、封闭自守的形象,很难不令人对这一群留美的幸运儿产生浓烈的兴趣。晚清从何时派遣幼童留美?这批留美幼童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些留美的幸运儿又对晚清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该书由纽约大学传播学助理教授利尔·莱博维茨和美国作家马修·米勒合作完成。作者在充分利用康涅狄格历史学会档案的基础上,查阅了《纽约时报》《纽约世界报》《哈特福德报》《费城时报》《春田联合报》等相关报章,用卷帙浩繁的国外一手史料丰富了对“留美幼童”事件的历史叙述,使该书成为留美幼童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1872—1875 年, 清 政 府 先 后 四 次 派 出 共一百二十名平均年龄只有 12 岁的学生远赴美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受到西方严重冲击的中国。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却在求学中途被召回。回国后,这批留学生仍然尽力发挥其所学,成为中国近代事业的先驱,推动着古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他们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
       容闳是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长期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对于像容闳这样深受儒家“因材施教”理念影响的中国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这套普及教育的理念更陌生的了,即所有的学生,无论背景和社会地位如何,都有权接受同样的教育。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教育程序,一个社会内部的阶层鸿沟才有可能被弭平。美国强调通过同样的教育和统一的课程,使大多数人获得平等。而中国的教育传统则相信,只有将最优秀的人与其他资质平平的同辈区分开来,并以历经千年淬炼的经典来引导他们,才能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容闳,当他满怀报国理想回到国内时,却遭受了现实的种种打击。这使他真正意识到中国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在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下,他的计划得到了实施,即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作为侵略者的外国人无疑全部被贴上了恐怖的标签,然而各种偏见终究没能阻挡留学计划的实施,虽然留学的幼童大部分来自容闳的故乡。当这些幼童们走下船,迈入美国大城市繁华的街道时,立即被眼前展现出来的城市景象惊呆了,这一切与他们在家乡的所见大不相同。对幼童而言,没有人能弄懂这陌生的一切。他们所看到的只是涌动的人群;他们所听到的是无法理解的属于一个现代城市的喧闹。
      到了 1878 年春天的毕业典礼上,那些当年初到美国时不懂英语、害怕教堂、离家万里的小男孩,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完全能够适应异国的环境,拥有丰富的新知识。在观众的注视之下,在中央讲台上,在身穿淡色礼服的女孩和质朴西装的男孩们中间,坐着三名中国教育计划的代表,身着精心制作的丝绸长袍。一个幼童的长袍绣着中式花纹,另一个装饰着珠灰色的带子,第三个人穿着黄色缎子的紧身裤,拿着相配的扇子,戴着镶嵌红色扣子的官帽。在其他任何时候,幼童们都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美国人。但是今天,在他们最精彩的时刻,他们却自觉地在提醒友人,他们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很自豪。黄开甲在法国历史的遮盖之下隐晦地提到了自己的祖国需要改革,蔡绍基则直接抓住了中国的困境。在题为《鸦片贸易》的演讲中,蔡绍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谈到了鸦片这种毒品的毁灭性作用。他谴责了毁灭性的鸦片战争和通商口岸的耻辱,为中国所处的悲惨地位而叹息。在将要结束的时候,他的语调达到了高潮。他带着激情说:“中国并没有死去,只是昏睡着。有一天中国会觉醒,达到上天注定要她达到的令人自豪的地位。”1     此刻,已经习惯于“天定命运”这一观念的听众,热烈地鼓起掌来。此刻,那种自豪感想必也在容闳的心中激荡着,此刻,那群幸运儿的身上散发着希望的曙光,他们在有力的证明着,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到 19 世纪末期,中国教育计划的毕业生开始逐渐遍布整个中华帝国。冷静而聪明的梁敦彦是当年“东方人队”的投手,后来在张之洞的手下任职。张之洞是清政府总理衙门的大员,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敦彦保守的行为举止和谨慎的做事风格很对张之洞的脾气,因此得以步步升迁。到甲午战争结束,他不但获得了能干和忠诚的美誉,
还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赐予了他像母亲一般的赞赏和礼物。对于吴、蔡、梁、唐和其他教育计划的毕业生而言,他们大部分已经在清廷严密的等级制度下获得了稳定的中等职位。到 1898 年夏天,这些毕业生广泛地就职于政府部门,以及海军、煤矿、铁路等行业,看起来这个教育计划的目标终于要实现了。这些接受过美式教育的孩子们终于艰难而又勤奋地引导着这个国家走上了前进的道路。
       留美幼童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詹天佑,离开美国前已经在耶鲁大学取得了学位。在回国后最初的一段日子里,他的才华并未像在康涅狄格州时那样受到重视。他应征加入了海军,职业生涯一直默默无闻。他在几所海军学校教工程学,只有到 1888 年才被他的上司相信他在美国所学的铁路知识让他足以胜任中国新兴的铁路事业。他善于设计精致高效的铁路,也善于管理手下的工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对于细节的关注和设计的精确,即使跟欧洲最优秀的工程师相比也毫不逊色。梁如浩跟詹天佑一起留学多年,深知这位幼时好友的杰出才华。不久,这位雄心勃勃的铁路经理想到了一个更艰巨、更大胆的工程——连通北京和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关于该项目的消息一经传出,日、俄、英等国立即提出异议,但考虑到詹天佑是个不合格的新手,日、俄、英三国都同意了清政府的主张。因为如果他失败了,清朝政府就无法再阻碍列强介入了。但是詹天佑创造了好几项先进技术,又发明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最终取得了成功。短短几个月内,一条堪称现代工程史上奇迹的铁路,蜿蜒曲折地穿过险峻的山峰,通到了张家口。洋人都为之叹服,中国人为之欣悦。即使那些先前辱骂火车为怪兽的人,现在也为詹天佑的成就感到骄傲。毕竟这是一条在没有任何外国援助的背景下修建的铁路,一条由心灵手巧的中国之子修建的铁路,这是这个国家光明前景的象征。
       詹天佑成了民族英雄,但享受这一荣耀的不只是他一个人。全国上下的官员们都迅速认识到,教育计划的毕业生们是有卓异才能的人,他们锐意进取,技艺精良,又不墨守成规。在战舰上、在矿山里、在铁路交通或外交部门,这些归国留学生都被委以重任,当他们成功的时候,赞誉声一片。
       叙述到此,我们了解到本书将留美幼童的曲折经历和心灵感悟放在中美社会文化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幼童与中美不同社会文化的互动,展示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曲折和中美文化融合的困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想要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批幼童的故事是不能略过的一笔。他们当中,不少人成为了中国矿业、铁路业、电报业的先驱,推动着古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里面有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被尊为中国机器采矿开山鼻祖的吴仰曾、中国电政总局局长周万鹏、清朝邮传部左侍郎朱宝奎等;也有日后叱咤政界的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朝外务大臣梁敦彦、成为中国驻美公使并成功地向美国交涉返还庚子赔款 1500 万美元的梁诚等;还有近代教育行业的奠基者,包括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等。该书完整细腻地描绘了幼童在美留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因留学计划的搁浅而被中途召回,以及回国之后的种种人生经历。再现了在时局动荡的年代里,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李恩富、蔡绍基、钟文耀、詹天佑、蔡廷干、容尚谦等留美幼童在不同的领域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改变中国的经济、外交和政治的往事,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与挑战。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忽视了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下影响社会历史的长时段演变,作者们善于运用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领域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对长时段的经济史和环境史的探讨有所欠缺。

——————————

1 马修 · 米勒、利尔 · 莱博维茨著:《幸运儿:晚清留美幼童的故事》,李志毓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137 页。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