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兰西世界
                 ——评《法兰西世界史》

赵佳琳

 

       《法兰西世界史》由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帕特里克· 布琼(Patrick Boucheron)主编,来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巴黎政治学院等学术机构的122 位历史教授的研究员参与创作。主编布琼是法兰西公学院教授、巴黎先贤祠- 索邦大学(即巴黎第一大学)中世纪史教授,《历史》(L’Histoire)期刊编委会成员。全书力图打造“以世界史为资料解释的法国史”,凡十二篇,以146 个日期(年)为单位。
       开篇部分交代了撰写宗旨和共同目标,揭示了编者的创作意图。第一篇“在世界尽头的开端”向我们展示了史前时代的人类历史,在这里“法兰西的前身”已然消解,世界历史开端的普遍性显露无疑。从1868 年发现克罗马农人到1995 年发现的维岩洞,都是法国人对古人的追寻。走进高卢- 罗马时期,高卢人在恺撒的统治之下才完成统一,并完全融入罗马帝国之中。直到公元6 世纪,克洛维一世形成法兰克王国,编者提醒我们法兰克王国与法国并无相同之处,在王国中流通着许多种语言,盛行多元的文化。但查理曼帝国将新兴民族和各王国整合起来,传承了法兰克之名和基督教的信仰。第三篇“胜利的封建秩序”描述了封建秩序下的法兰西,843 年《凡尔登条约》的签订诞生了西法兰克王国。而漫长的中世纪逐渐形成了法兰西的独特发展路径,自1336 年阿维农之囚开始,世俗权力便在政教争夺中取得胜利。
       1420 年5 月21 日《特鲁瓦条约》签订,1429年圣女贞德解奥尔良之围。法国议会于1920 年7 月10 日通过一项法律条款,将5 月8 日定为民族爱国日,又称“圣女贞德节”。关于贞德的叙述我们并不陌生,她已然成为法兰西民族的代言人,民族英雄的最佳写照,全世界都熟知的贞德。而本书“1420年英国人的法兰西”一文将贞德置于漫长的19 世纪中,在编者看来,特鲁瓦条约只不过是一场历史性的转折,以不止一种方式标志着集体表现的胜利,是西方14、15 世纪一种真正的王位结盟的外交模式,根据条约第26 条,通过两国王缔结而成的联盟,其和谐在“8 个月”内可以延伸至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此之前基督教世界自1378 年以来一直被教会分立所撕裂。编者提醒我们有必要关注贞德所处的时代境遇,重新审视1420 年条约的现实主义色彩,正如莫格林(Jean-Marie Moeglin)所建议的,要从隐藏的、反复出现的角度来“重写”百年战争,看到法英两国王室联姻所招致的冲突,而联姻则意味着中世纪社会的一种基本信念——联盟。而贞德的出现在当时是引起质疑和恐慌的,对于“民族”建构而言,更是难以预料的事件,贞德被塑造成天命之女的背后,是民族小说试图弘扬政治史的强烈意图。此外,本篇看到了贞德背后的真实历史情境,不将贞德过度的修饰。在萧伯纳的晚年经典剧作《圣女贞德》中,贞德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她的形象在经历战争的考验后上升到了民族女英雄的高度,而萧伯纳试图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贞德,贞德的形象并没有被过多地神化,而其形象蜕变是时势造就的结果,她只是一个为国家奋斗的民族女英雄,而非女巫或圣女。
       历史学家很难消解权力的魅力,17 世纪是路易十四的时代,18 世纪是“全球革命”的时代。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进程,1791 年的海地革命却被遗忘在角落中。而文章“ 1791 年革命中的种植园”一语双关,届时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大西洋彼岸的法属圣多明戈的种植园也在经历着革命。1791 年8 月22 日起义爆发,书中对海地起义的历史意义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转折点。
       为什么说海地起义是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转折点?首先,海地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革命的政治走向。1791 年10 月末,起义传至巴黎,期间引起很多谣言,路易十六再次出逃使雅各宾派内部分裂,黑人之友将起义看作保皇党所引起的阴谋动乱,废奴主义者出于渐进解放奴隶的缘由而决定打压起义,显然这些法国的内部事务影响了其对殖民地的判断和行动,革命当局选择镇压海地起义。但对法兰西来说,起义像是一个加速剂一样,让法兰西不得不在革命的十字路口中选择方向,革命派别迅速分化,路易十六被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编者提醒我们,与其说是海地起义把野火烧到了法国,不如说是法国大革命局势不明朗和矛盾的体现。吉伦特派鼓吹的君主立宪制以及他们所象征的温和形象,加之对路易十六的支持,使其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来组成斐扬派,海地起义更像是一个革命派别分裂的导火索。
       其次,文中声明起义的重要性在于18 世纪法属圣多明戈所代表的经济分量。18 世纪法国殖民贸易的扩大比大英帝国更迅速,像马提尼克、瓜德罗普等加勒比殖民地更是大大推动了殖民贸易,其中更重要的是圣多明戈。作为世界首个糖和咖啡的生产地,它在1780 年代出产了西方世界近半数的蔗糖和咖啡,三分之一由法国再出口,保障了法国的经贸实力,是法国殖民贸易的重中之重。此外,超过百万的国内劳工严重依赖殖民地商业经济,大革命期间大西洋港口的封闭间接导致了法国街道的暴动,1792 年1 月至2 月巴黎和敦刻尔克起义表明海地起义所招致的糖价上涨令他们不堪一击。因此,海地起义在某种程度上打乱了法国国内的殖民地经济节奏,传统的大革命经济史研究多聚焦政府巨额债务的来源是支援美国独立战争和特权阶级的不纳税,但本篇补充了另一个经济不稳定的因素,即法属殖民地的起义破坏了原有殖民经济的收支平衡状态。
      最后,大革命时期的理念和实践也深受法属圣多明戈的知识和经验影响。革命领袖常引用“民族再生、性别平等、公民身份”等术语,看似来自法国,但更多是从殖民地中找寻灵感。正如威廉·马克斯·内尔森所指出,法国调查人员弗朗索瓦·德诺夫查图在圣多明戈全面收集资料并集结成书,书中讨论了殖民地和大都市之间的自然差异,政府、法律、农业和商业的差异,将各种特殊的差异与新构想的整个法国联系起来。显示了“对地方最宏大的了解”与对于“拥抱法国的普遍性”都是必要的。
       以往关于“海地革命”的研究通常是国别史范围内的叙述,并未将其置于法国大革命中加以讨论。诸如像古典研究的米什莱(Michelet)、马蒂斯(Mathiez)和索布尔(Soboul)等学者也忽略了这个关键部分。伊夫(Yves)指出学者缺乏对殖民地的关注可能部分是由于早期作者们的帝国主义情感,他们倾向忽视殖民化的斗争过程,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大革命定义的叙述方式。1 而从“1791 年革命中的种植园”这篇文章中便可以看到即便是法国大革命也与殖民地有着天然的联系,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历史孤立叙述是不符合历史语境的,文章则从多个角度将法国与殖民地圣多明戈联系起来,试图向我们展示殖民地的全面图景,它并不是全然倚赖法国的,并对法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传统殖民地史的主流叙述所忽视的地方,而编者显然捕捉到这一点。
       19 世纪是全球化来临的时代,正如编者所言,全球化具有帝国色彩,法国力图打造全球第二殖民地,1851 年的普查显示法国成为一个移民大国,50年代相继而来的世界博览会让世界一睹法国的光辉,巴黎成为现代化之都。进入20 世纪,则是霍布斯保姆笔下的“极端的年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系列自然灾害的洗礼,法国的战后重建十分艰难。而美国的外部援助加上重大改革使得法兰西重振,但不可避免的是帝国的崩塌,这也意味着法国要转向欧洲。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法国面临着质疑,1968年五月风暴开启了跨国动员的时代,全球化危机也逐渐显露,历史终结说逐渐抬头。随着21 世纪步伐的加快,法兰西的一举一动会融入到全世界的浪潮之中。
       合上本书,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共同抱负已然实现,“书写一部容易理解且可被接受的法国史,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内容新颖、形式通俗(按照年代、日期编排)的书籍,以期实现叙述艺术和批评需求的完美结合。”2 从内容来看,122 位作者以调查研究的形式讲述“过去”,所用材料涉猎广泛,从官方档案、文集、日记、报纸、地方文献中汲取丰富的史料素材,没有生硬的理论,撰写了一部鲜活的历史。从形式来看,选取的时间节点广泛而不拘泥,根据某个日期来谋篇布局而非线性叙述,通过编者的撰写让每一个日期都刻入读者心中,我们虽然很难从中找出一条明晰的时间主线,却看到了事物之
间的关联性,法兰西的时间与世界的时间紧密交融在一起。此外,编者的空间选择广泛,力图将原有历史叙述中被忽略的部分囊括进来,向我们彰显出一部具有多元特性的历史。另外,在文笔展现上,正如《世界报》(Le Monde)的点评:“这部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确,编者们文风不一,为著作提供了多样的叙论方式,也让读者倍感新鲜。最为重要的是,本书的编者们力证了米什莱的那句“要解释法国,世界史绝非多余”。这句话打破了以民族国家为主流的叙述方式,传承了米什莱在《普遍史绪论》中历史哲学精神,主张一种富有活力、开放性的历史,少一些宿命论,因此我们在本书看到的是在世界中的法国历史。然而,正如开篇中所说,本书美中不足的是忽视了经济维度和环境维度下影响社会历史的长时段演变,编者们善于运用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领域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对长时段的经济史和环境史的探讨有所欠缺。

———————————————

1 David Geggus, Haitian Revolutionary Studie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58.
2 (法)帕特里克• 布琼编,张新木主译:《法兰西世界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5 页。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