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话·佛教
—论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轮回”主题
作 者◎郭 平 学 位◎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李雪涛 教授 论文完成时间◎ 2017 年10 月
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 1930-)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向往大自然的静谧,拒绝大都市的喧嚣。他批评现代文明与自然之间的断裂,因此倡导现代人向原始文明学习,并身体力行地在大地上劳作,在自然中修行。因此,世界各地的土著文化和佛教文化所具备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始性吸引着斯奈德。斯奈德本人和他的诗歌最大的特征之一正是一个“广”字,这也就决定了诗人和其作品的丰富性、多面性和复杂性。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选取斯奈德所出版的诗集、散文、日记和访谈为研究范围,从三个层面系统地研究斯奈德诗歌中体现的“轮回”主题。斯奈德诗歌中的“轮回”主题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对自然界循环规律的书写;二、对象征着“再生”之女神的书写;三、佛教中生死轮回的书写。本文认为,“轮回”是斯奈德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它既体现斯了奈德从自然、神话和佛教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当下自然现状和人类在自然中该如何自处这些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又反映了佛教对斯奈德诗歌写作风格和思想成长的影响。
在绪论中,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斯奈德予以简要的介绍,主要介绍他的学术背景和人生经验,关注对他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老师和朋友等。继而作者陈述了这篇论文的研究缘起,本文从《献给/来自 卢》这一首小诗出发,通过梳理《斧柄》整部诗集中与“轮回”(cycle)相关的表达,再纵观斯奈德前后的诗歌和散文等作品,结合斯奈德个人的多元文化背景,本文发现斯奈德的作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轮回”。通过梳理五十多年来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空间和价值。在绪论的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论文第一章主要是梳理斯奈德所处时代的背景。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了斯奈德成长时代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龟岛的自然史和20 世纪上半叶美国的政治局势、生态危机和文化思潮;第二节和第三节结合斯奈德个人的求学经历分别梳理斯奈德受人类学和佛教的具体影响。接下来,本文分三章论证了斯奈德诗歌中的“轮回”主题。“轮回”主题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对自然界之循环规律的书写;二、对象征着“再生”之女神的回归的书写;三、佛教轮回观的书写。
斯奈德说,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会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这个问题就是:“我是谁?”对自我的认识,首先需要借助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对自身定位,同时也要通过研究他者来进行自我的参照。本文发现,斯奈德作品中的“轮回”主题正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不断思考,从他对“轮回”的认识可见他为此所作出的努力,和他最终所获得的答案。因此,研究斯奈德作品中的“轮回”主题对深入理解其心境变迁所带来的写作风格之变化和其思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斯奈德通过为了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先是开始学习自己所居之地龟岛的自然史和历史,并且在大学时期学习人类学,从一个更长远的历史维度来反观当下的人类(包括自己)所处的时代。人类学不仅将斯奈德的视野从时间上拉回到远古时期,更将斯奈德的视野从空间上拓展至全世界各地的原始文化当中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斯奈德对亚洲文化的痴迷。斯奈德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发现了“人类”的时代,因此,斯奈德可借观察他者来反观自身的文化。美国当时正值文化思潮动荡时期,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为斯奈德学习佛教文化提供了契机。斯奈德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体现在其作品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轮回”的主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开始了无止境的索取和破坏,而人类和自然一样都在遭遇着现代性的危机,随后,西方掀起了文化寻根的运动。20 世纪后期发生在美国的新时代运动影响十分广泛,女神所象征的“母亲原型”成为人类治愈现代性疾病的良药。以大地女神盖娅为代表的女神成为20 世纪人们的精神偶像。对女神的崇拜和信仰始于史前时期,在斯奈德的诗歌里代表的是一种原始性、神秘感。斯奈德认为,与原始人相比,现代人较为缺乏的就是对大地的敬畏和与自然关系之间的断裂,而在诗歌中对女神的重新书写,可使现代人通过回望历史与神话,意识到重新认识自然和与其亲密接触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再者,更为重要的是,女神是母亲原型的象征,她拥有无穷无尽的再生的能力。在斯奈德的诗歌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女神形象,主要包括大地女神盖娅和萨满信仰中的熊女神与鹿神等。本文认为,斯奈德渴望通过强调和歌颂女神的再生能力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总之,正是这些女神的出现构成了斯奈德作品中“轮回”主题的第二个层面,即神话层面。
作为一名佛教徒,禅定对斯奈德的影响很大。通过比较斯奈德较早时期和后期的诗歌,本文发现,禅定一直贯穿其中。但是,在早期的诗歌中,诗人的心境总是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潜意识的牵制,尤其在描写人类对自然之破坏的矛盾时,斯奈德充满了痛苦、愤怒和怜惜的情绪。但是在斯奈德后期的诗集《山河无尽》中,斯奈德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描写则非常冷静、客观。由此可见,斯奈德通过禅定获得了一种觉察的能力,使斯奈德逐渐摆脱外界环境刺激和内在潜意识两种力量的控制。在诗集《山河无尽》中,诗人为读者呈现了万物的轮回过程,但这一轮回并非苦厄之轮回,而是种种虚妄之色相,其性为空。此外,斯奈德在诗集中采用了圆形写作手法,这也是对佛教轮回过程的模仿。总之,斯奈德从佛教的视角对万物轮回的书写是其作品中“轮回”主题的第三个层面。
从“我是谁”这一问题开始,斯奈德通过研究自然史和历史,从而对当下自然面临之困境心生怜悯,并对人类的作为深感愤怒。如果说人类学扩展了斯奈德观察世界的外在视野,佛教则使斯奈德拥有了一个有觉察能力的内心。由此,斯奈德不仅回答了“我是谁”这一问题,也放下了种种执念。因此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轮回不再是一种苦厄,世间的所有相皆是空。
斯奈德对自然循环的书写贯穿他所有的作品,本文认为,自然界的循环规律构建了斯奈德诗歌中“轮回”主题的基础;“女神”是一个文学符号,斯奈德通过描写女神,呼吁人类恢复对自然的敬畏,重新感受自然“再生”的力量;在斯奈德后期的诗歌中,佛教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因素大大的影响了斯奈德诗歌的风格,其直接表现是减少了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只是将其观察到和思考出来的万物轮回过程进行直接的呈现,实现了对自我的觉察。总之,“轮回”主题提供了解读斯奈德诗歌的重要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对诗歌进行解读,可以系统地理解斯奈德思想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梳理斯奈德作品中的“轮回”主题,其实是在分析斯奈德的“观相”之过程,这对深入研究斯奈德的作品和思想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