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视野下的晚清中德军事合作
Sino-German Military Cooperation in the late Qing
Era in its Global Dimensions
文◎培高德 Cord Eberspächer
一 中国:面对全球战争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事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之一。18 世纪中国军事实力在全球居于第一,19 世纪中国军事实力衰退,开始落后于欧洲。
第一,中英海军舰船对比:清军海军是由小船组成的近岸海军,而英国海军则是由炮多船大的远洋海军组成。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在舰船动力性质上是与清军一样的,都是以风帆而非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帆船舰队,都需要人工操纵。但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对海军的建设不重视。近岸巡逻船也不需要很强的作战能力,因此水师舰船多为小型船艇,且使用多年,陈旧破败。战船船体为木质,无法防护大直径实心弹撞击或燃烧,防护性极差。同时战船吨位小,无法安装更多大炮。鸦片战争时,英国海军战舰仍主要依靠帆力,舰队中只有少量小型蒸汽船。但这些战舰上都安装了火炮,火炮数量远超清军。此外,英军战船船体为铜制的,因此防护性能好。

鸦片战争中英海军舰船对比
第二,中英火炮对比: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红夷大炮与英国的火炮并没有决定性差距,但中英火炮在制造工艺、射速和射程等方面差距明显。清军火炮由于制造粗糙,因此只能使用较小的炮弹,影响了大炮的威力,命中精度不高;而英军火炮制造精良、射程远。此外,在炮架和瞄准器方面,中英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三,中英步兵武器对比:鸦片战争中清军冷热兵器混用。冷兵器主要有弓箭、长枪和刀,热兵器主要有鸟枪;英军使用的是鸟枪加刺刀。英军鸟枪在射程、射速和精度上都远超于清军。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可说是中西方军事差距最大的时期,此后这种差距逐渐缩小。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中国军队开始走向体制化。第一,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时,湘军就购买了大量洋枪洋炮。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失败增加了清军对“坚船利炮”的认识,对内镇压又增加了清军对洋枪洋炮的兴趣,两方面的因素终于促成了清朝第一支近代化军队的产生——淮军成了中国第一支完全装备西式兵器的部队。此后,湘、楚、八旗、绿营都大量装备西式兵器;第二,引进西式编制和训练。此时中国军队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但军事革命基本完成。第三,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常胜军是清政府与外国势力联合组建的一支雇佣军,装备近代西方武器。配发当时先进的火器,并使用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操练部队。
二 引进武器和知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予清朝沉重打击,中国开始正视与欧洲的武器差距。1861 年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如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等。
近代中国的首次军事留学。1873 年,李鸿章为驻扎天津的淮军购买了一批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后膛炮。为了尽快掌握这些武器,克虏伯公司派来德国炮兵军官李励协指导淮军,1876 年李励协合同期满,向李鸿章建议派选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因此1876 年李鸿章选派了7 名淮军军官前往德国学习,开中国近代留学事业之先河,但此次赴德留学并不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不仅中国卷入全球军备竞赛中,南美ABC 三国(阿根廷、巴西、智利)也被卷入军备竞赛中,一战后,世界军火交易趋于下滑,欧美各国为了压缩军费开支,很多战争期间的主力舰需要退役或销毁,于是ABC 三国成了潜在买家。
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也开始大量购买外国武器。1935 年,国民政府在德国毛瑟M1924 步枪(Mauser M1924)的基础上,生产出“二四式步枪”,后又重新定名为“中正式”步枪。到抗战结束前,中正式步枪已成为中国主要武器装备。

红军在淮海战役中使用“中正式”步枪
三 中德海军合作
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建立现代军事体制大体上要从欧洲借鉴经验,如学习普鲁士的陆军、英国的海军。奥斯曼帝国就曾与英国合作建设自己的海军,仿照普鲁士建设陆军。然而1878 年中国突然向德国订购了4 艘战舰。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之举。
尽管此时以李鸿章和左宗棠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们就“海防”还是“塞防”为战略重心展开过辩论,但实际上清政府对于海防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经费。直到1870 年代,清廷主要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的斡旋,从英国进口海军武器装备。中国希望摆脱依赖英国的局面。虽然李鸿章是进口军舰的决策者,但为他出谋划策的外国顾问才真正具体负责军火合作的接洽。其中包括德国人德璀琳(Gustav Detring,1842-1913)。任职于天津海关的德璀琳是与李鸿章关系最密切的外国顾问之一,这位幕僚几乎参与了当时清廷所有对外事务。

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照片摄于李鸿章受到德皇接见之
后,李鸿章左后即陪同李出访的德璀琳
德国战舰质量精良且价格更加优惠,因此1880-81 年间李鸿章最终决定同德国伏尔铿船厂签订合同建造两艘铁甲船,并将两舰取名为“定远”、“镇远”。它们是当时东亚最大的战舰,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尽管此时诸国竞相研发新式武器,火炮、装甲技术可谓日新月异,但从东亚范围来看,定远号直到甲午战争时期并不落伍。
四 英德争夺中国市场
德国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中国的订单,英国方面也做出了反应,在华英国报刊发表文章纷纷指责德国军舰。1885 年德制军舰抵达中国,清廷对此非常满意,但也承受了英国方面的外交压力。实际上1885 年李鸿章做出妥协,北洋水师后续4 艘军舰的订单由英德两国平分。当时在华外国报纸也有关于“谁的军舰更出色”的讨论。然而到1888 年前后,由于修建颐和园的财政压力,清廷无力继续购买外国军舰。
五 失利之外:1895 年后的中国
以往研究通常以结果来评价自强运动,这样评价有失公允。这种观点似乎认为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赢得针对日本的战争,而这其实并非它的首要目标。自强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此外也有必要跳出与日本比较的固有评价模式。日本与中国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具有特别重要的可比性。日本国土面积更小,客观上更容易改革;此外日本通过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基本上是再造了一个新日本,全方位的革新相较于在固有框架内以维持朝廷统治为目标的改革要容易一些。自强运动与奥斯曼帝国的近代改革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奥斯曼帝国在1830 年代开始进行改革,耶尼切里(Janissary,土耳其禁卫军)成为了革新的阻碍而遭到血腥屠杀。而清廷的八旗军队是保卫朝廷权力的核心力量,其地位始终没有受到改革的巨大冲击。
至于1894 年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败于日本海军,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从武器装备上看清军并不逊色于对手。但是在指挥上,大多数清军官员几乎不清楚如何指挥现代军舰,而指挥现代军舰技艺非常复杂。其次,北洋水师装备炮弹数量太少。德国方面早在1883 年就感到疑惑,为何清军为他们的大炮订购如此少的炮弹?他们注意到每门大炮仅仅配备50 发炮弹,对比当时德国的标准是每门大炮配200 发炮弹。具体到大东沟海战,清军的一大失误是他们过早地发射炮弹,因此当他们真正进入到适合作战的距离时,炮弹不足。另一个因素是当时的腐败问题。比如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1843-1914)的战舰被多次击中,但是这些击中目标的炮弹并没有爆炸。因为这些多为中国自己制造的炮弹中并没有放入火药。以这类武器作战,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外海军合作、中国通向现代化的努力并没有中断。然而经过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清廷财政状况无以为继,已经无法购买大型军舰。但他们从未失去对西式军火的兴趣。
关于晚清中外关系,比如中德关系史,德国档案馆中还有许多相关材料尚待发掘,因此该领域诸多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文系培高德博士于2016年5月25日在北外所作报告的主要观点,有全球史研究院庄超然、黄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