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全球史研究工作坊第一期:西印度洋历史的不同面向

      2018年9月14日下午,北外历史学院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期全球史研究工作坊。出席工作坊的有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廉亚明(Ralph Kauz)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历史系乌苏吉(Mohammad Bagher Vosooghi)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万明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李雪涛教授等。本次工作坊的题目是《西印度洋历史的不同面向》(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由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首先,廉亚明教授以《霍尔木兹海峡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Strait of Hormuz”)为题,从波斯湾的发展讲起,详细地阐述了霍尔木兹海峡的历史演变。根据廉亚明教授的讲解,在波斯湾地区主要的商业中心逐步形成之后,霍尔木兹于1300年左右取得了优势地位。然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红海以及埃及王朝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比波斯湾更为重要,波斯湾由于伊朗南部的动乱而衰落。近年来,伊朗对波斯湾历史的兴趣显著增加,此点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波斯手稿仍未得到彻底研究。学界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和今后可能开展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世界经济史的这一核心部分及其在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地位的理解。

       接下来,廉亚明教授又提出了在波斯湾的早期历史中,霍尔木兹海峡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问题,继而概述了波斯湾早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波斯湾内以及阿曼海岸沿线的大多数港口在霍尔木兹的主权控制下紧密相连,但霍尔木兹并不是总能充分行使其主权。在此之前的千年里,它只是一条通往波斯湾的通道,作为一个战略实体并不重要,尽管霍尔木兹的前身已然存在。军事手段不足很可能是重要原因,因为控制贸易涉及价格控制,也符合早期商业中心和政权的利益。人们追求的是对波斯湾沿岸地区的控制,但对整个海洋的控制却从未实现过。根据这一政策,波斯湾的政治、经济和商业社会的基本结构在早期就已经普遍存在:一个相互关系密切的港口和社区网络。可以说,17世纪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降低了该海峡的重要性,因为大国可以超越海峡的界限先后控制该地区。因此,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一个暂时的、非常有限的军事和政治选择,在现代几乎没有持久的影响。

       随后,乌苏吉教授以《最古老的波斯湾地图》(“Description of the Oldest Map of the Persian Gulf”)为题做了发言。乌苏吉教授在电脑上展示了一些珍贵的古老地图,带给在场观众美的享受和对古老文化的向往。乌教授认为"Șurat Bahr al-Fars”, (The map of the Persian Sea)是最古老的波斯湾地图,并描述了它的制图技术和地理概念。伊斯兰的制图学将伊斯兰世界划分成12个大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相应的地图,这种地图被称为“伊斯兰区域地图”,这幅最古老的波斯湾地图就属于此类。

      短暂休息后,由万明教授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万明教授作此项研究的契机是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中,很少将西洋就是印度洋的事实突出出来,把下印度洋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以致不时出现以郑和出使暹罗、浡泥等国或王景弘出使苏门答剌为八下、九下西洋之论。万明教授认为,印度洋的整体视野在于它代表着中西海陆丝绸之路的全面贯通。明初郑和出使海外,官私文书均称“下西洋”,在明初时人的观念中,“西洋”是有专指的,名 “那没黎洋”,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洋。虽然在下西洋后, 影响所及,“西洋”已演变为泛称海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明初下西洋的初衷是通航印度洋,第一位的目的地是印度古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面对的是重新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七下印度洋,明代中国的海洋大国乃至海洋强国形象,在印度洋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奠定了古代中国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也为区域史走向全球化做出了重要铺垫。郑和下西洋至今被传为世界航海盛事,就是明证。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现场观众积极向教授们提问,教授们也予以详细解答。场上场下互相探讨,热切讨论,都表示此次工作坊意义深刻,获益良多。

                                                                                                                                                                文:方晨蕾

                                                                                                                                                                图:孟亚琪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