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影像与近代史工作坊第一期:影像与近代历史叙事

 

 

    2018年12月11日,北外历史学院和《东方历史评论》联合主办的“影像与近代史工作坊第一期:影像与近代历史叙事”成功举办。
    工作坊的主题是跟随曾经在中国四川担任当地总领事的德国人弗瑞兹·魏司(Fritz Wyss)及其妻子海德维希(Hedwig)的镜头,从他们在中国工作、游历时拍下的照片出发,探讨清末开始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所留下的影像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工作坊由北外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原国际事务副校长、教授,原德国驻中国重庆、成都、昆明总领馆总领事弗瑞兹·魏司之孙Ramon Wyss 作引言人,四川大学出版社编审黄新路,原中国特稿社(新华社)图片主编曾璜,北外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姚斌,《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分别发言与谈。

    Ramon Wyss 教授从家族史的角度以《百年前的中国之旅与生活——魏司夫妇的影像和回忆录》为题,通过一幅幅照片,讲述了他的祖父母百年以前在中国西南部的生活和考察经历。在他看来,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一个纪实的一些照片,更重要的是每一张照片都有美学的意义”。李雪涛院长以《早期来华德国人影像资料对近代史研究的意义举隅》为题,将近代影像放在全球史的脉络下来进行探讨。他认为,十九世纪产生的摄影技术有助于对历史进行再阐释或者是补充阐释,晚清以来的摄影文献可以起到“以像证史”的作用。四川大学出版社编审黄新路从出版史的角度介绍了编辑《巴蜀老照片》的经过,并讲述了他们考证照片背后故事的经历。他认为,历史可以“透过镜头得以重构”,可以通过影像来阐释文本之外的内涵。原中国特稿社(新华社)图片主编曾璜从摄影史的角度以《早期德国来华摄影家》为题介绍了十九世纪来华的德国摄影师伊斯特·奧尔末(Ernst Ohlmer)、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卫格德(Max Hugo Weigold,1886—1973)等人以及他们的摄影作品。北外高翻学院副院长姚斌以“庚子事变”的影像史料为例,探讨在《西方影像中发现中国历史》。他认为,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世界各国的历史是纠缠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历史的解释就有了很广阔的空间。《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李礼在总结中提出,晚清以来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丰富的现代性内涵。诸多影像史料的出现、出版,为学术界深入追踪现代性的传递提供了更多可能。
    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在《世界的演变——十九世纪史》中写道,“摄影技术毕竟为人类开辟了一条以视觉手段认识世界的全新途径,并创造出一系列与真实和写实相关的新概念”。晚清丰富的影像史料,为近代历史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北外历史学院组织的“影像与近代史工作坊”将持续关注并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以解读更多“镜头”背后的历史故事。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