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鼐爱克:狄尔泰和“历史学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月24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 系列讲座第9 讲(总第79 讲)《历史哲学:狄尔泰和“历史学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讲座由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鼐爱克(Eric Nelson)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鼐爱克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狄尔泰的生平与著作。威廉· 狄尔泰(Wilhelm Christian Ludwig Dilthey,1833—1911)是德国杰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狄尔泰受到了很多哲学家尤其是他的导师弗里德里希·特伦德伦堡(Friedrich Trendelenburg)和历史学家(如蒙森、兰克等)的影响。这些历史学家与德国的“历史学派(Historische Schule)”密切相关,狄尔泰认为历史学派对他的哲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鼐爱克副教授的报告运用了提问式方法,用问题引导听众循序渐进地了解他的研究内容。如狄尔泰的历史哲学是否超越了以前“历史学派”?首先,在狄尔泰的重要著作《精神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Human Sciences,1883)中,狄尔泰借助“历史理性批判”开展了他的精神科学的自主性研究,该研究毫无疑问定位于德国历史主义、西欧实证主义和“经验哲学”之间。狄尔泰的历史哲学属于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还是二者的调和?鼐爱克副教授通过举例指出狄尔泰既承担了为历史学派提供哲学基础这一重任,又调和了历史主义和抽象实证理论之间的争论。第三个问题:为何进行历史判断?鼐爱克副教授认为狄尔泰对“历史理性批判”的初步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判断的批判(紧跟康德)。
    接下来,鼐爱克副教授分析了狄尔泰的历史哲学与兰克史学的关联。鼐爱克副教授首先指出了历史学派的三个特征:历史主义(Historicism)、反理论(Anti-theoretical)以及历史的考究。作为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兰克主张“如实直书(history as it was)”。并提出以下三个观点:过去不同于现在;依附性事实;如实展现过去。鼐爱克副教授分析了兰克的经验来源及历史的特殊性。关于兰克对他的影响,狄尔泰在1903 年回忆中指出:“我深受兰克的影响,更多的是他的研讨班(seminar),而不是他的讲座。他吸收了尼布尔、费希特还有黑格尔,将一切转化为感知客观的力量。对我来说,他是历史洞察力的化身。”与此同时,狄尔泰一再指出,兰克是一位堪称楷模、充满活力的史学艺术家。鼐爱克副教授指出兰克史学方法的重要性在于:所有历史知识及其最高目标是历史的叙事。然而,与此同时,特定的叙述并不是历史的唯一目标,也限制了历史的研究。鼐爱克副教授指出兰克史学的缺点有以下三点:首先现实不可能仅仅靠沉思或直觉,而只能通过分析才能全部掌握;兰克没有对历史之间相互作用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思考;兰克为了真实再现过去的事实而排除个人的意愿,这对历史学家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鼐爱克副教授指出狄尔泰的历史哲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派。狄尔泰对历史学派的积极评价主要有三点:1)历史现实及其描述的特殊性和独特性;2)每一种特殊性在各自语境中的普遍意义;3)历史性。而狄尔泰早期从历史学派学习和吸收的理论主要有两点:历史内在性原理和独特性原理。接下来,鼐爱克副教授分析了狄尔泰对历史学派的批判性评价——没有哲学基础。历史学派缺乏一定的认识论和哲学原理,由此,鼐爱克副教授提出了“为何历史需要哲学”这一核心命题。这也导致了狄尔泰从历史学派走向了整个精神科学。狄尔泰指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精神科学需要从叙述和直觉延伸到阐释。最终狄尔泰超越了历史学派:迈向了作为精神科学的历史研究。狄尔泰提出了精神科学历史研究的三个面向:概念、结构和阐释。
    随后,鼐爱克副教授分析了狄尔泰《精神科学导论》(1883)一书中的新观点。历史和精神科学的认识论维度应该依赖于“经验哲学”。作为精神科学,历史学既是一门艺术(训练有素的实践),也是一门具有自身目标(历史生活)的科学(理论知识)。它既具有解释性(因果性和结构性),又具有阐释性(位置性和反思性)。因此,既是艺术又是科学的历史学需要解释和理解。然后,鼐爱克副教授总结了狄尔泰新观念中的历史学派传统,及其认识论与批判性反思——哲学对历史的理性批判和自我反省。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