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 >> 正文

沈国威:清末民初语言问题二讲之一——汉字难吗?

 

 

 

       2019 年9 月9 日,“全球史与中国2019”系列讲座第17 讲(总第87 讲)《清末民初语言问题二讲之一:汉字难吗?》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四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此次讲座由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学部沈国威教授主讲,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沈国威教授指出,19、20 世纪之交,一部分对外语略知一二的中国士子开始对汉字发出责难,一时间“汉字繁难”、“汉字野蛮”的论调甚嚣尘上;汉字改造,乃至取消汉字的种种议论也由此而发。沈教授在讲座中讨论了,汉字繁难论在当时究竟是一种信念(belief),还是基于汉字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这一问题。对于前者,来华传教士对汉语的评价、外语知识的普及,固然都影响到了大众对于汉字的感受,而沈教授更仔细分析了“语言进化论”、“声音信仰”所发挥的作用;对于后者,沈教授从文字学、词汇学的视角对“汉字繁难”论加以解构。沈教授指出,廓清汉字的哪些方面令时人感到繁难,而其难是否可以解消,为此当时的知识精英做了哪些努力等都是探索清末民初汉语、汉字问题的重要内容。从“你认识这个字吗?”这一简单设问出发,沈教授在讲座中集中讨论了何以“见字知义”这一习焉不察的问题。文字是记录(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一索绪尔以来现代语言理论的“金科玉律”并不能完全解消我们在汉字的字形与字义(概念)关系上的疑问。沈教授指出,当我们认定字义是由“分布”决定时,其实,这里包含了造句和造词两个层面的问题,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这种关系明示出来是阐释“见字知义”问题的关键。沈教授为此提出了根据同训义类对汉字进行体系化整理的设想。
       沈国威教授还讨论了汉语的汉字难,还是日语的汉字难的问题,并由此引出了汉字“祛难”的可能性及方法。
       最后,作为余论,沈国威教授指出汉语、日语、韩语、越南语等都可以视作“音节语言”,何谓“音节语言”?这一源自语言本身的共性和东亚诸语言共享汉字是否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值得或必须加以深入探讨的课题。
       主持人李雪涛教授在讲座结束后做的总结中指出,沈教授对汉字问题的种种独特视角,不但对我们了解19、20 世纪之交的汉字问题,同时对我们思索今天汉外教育中的汉字问题也是极具启示的。参加讲座的师生也就讲座内容与沈教授进行了讨论和互动。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