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历史学院成功举办“新汉学计划”历史学工作坊暨第四届欧亚博士生论坛
2023年3月25日至26日,“新汉学计划”历史学工作坊暨第四届欧亚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胜利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与博士生分别来自波恩大学(德国)、关西大学(日本)、庆星大学(韩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德国)、哥根廷大学(德国)等我校的6所论坛合办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大学的“新汉学计划”博士生。
在我校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的主持下,本届论坛在国际大厦拉开帷幕。围绕着如何打破以往的民族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藩篱,探讨全球史视野下对人员流动与思想互动的研究模式,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开展高端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之可能,与会专家廉亚明(Ralph Kauz)教授、沈国威教授、许喆(Heo Chul)教授、王马克(Marc Matten)教授、施耐德(Axel Schneider)教授分别致辞。本次论坛邀请了波恩大学终身教授、汕头大学特聘教授顾彬(Wolfgang Kubin)做主旨报告,题目为“汉学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汉学”。报告首先肯定了不同文明加强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强调“倾听”在全球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指出东西方的汉学发展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互鉴。针对目前国外出现一些学者、媒体带着“仇恨”情绪去理解当代中国,顾彬教授指出这样不仅会破坏海外汉学的学术发展环境,也阻止了当今世界和平目标的实现,因此,他呼吁哲学家应该与汉学家精诚合作,回归历史文本,不断找寻人类文明真理的世界!
本届论坛围绕“全球史视野下的知识迁移与语言接触”这一主题下设11场分论坛,就知识迁移史、全球史、语言接触史、观念史、社会史、留学史与科学史等不同主题展开了学术探讨。其中既有对中外语言在近代以来的接触及其迁移的精彩解析,也有对中外知识在“古与今”的时间维度上如何突破“东-西”的空间限制的严谨考察;既有对近代中国留学群体的“内视角”研究,也有对器物、科技、医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如何在全球范围发生的互动、联系、纠缠与迁移的历史所进行的纵深分析。
经过论坛初选、会前指导以及一天半的会上报告等诸多环节之后,与会专家评选出来6名博士生是为本届论坛的优秀者并以资鼓励。我校历史学院博士生王晓宁以《张天麟与中德学会——以德国汉学家福兰阁和傅吾康父子的论述为中心》论文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获得者分别是来自波恩大学谢里汉·伊纳洛(Sherihan Inalo)和哥廷根大学的刁珊。关西大学陈晓淇、“新汉学计划”的张爱星(复旦大学)和玛丽娜·库拉琴科(Kuratchenko Marin,华东师范大学)3位同学荣获三等奖。由我校历史学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亚洲与世界》学术集刊作为论坛的学术支持平台,在论坛现场向全体博士生征稿,规划将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以专号的形式结集出版。
3月26日下午,论坛的全体师生及北外历史学院师生一同前往中国佛学院(法源寺)参加学术实践活动。期间中国佛学院常委副院长明海法师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法师分别做了题为“中国佛学院与中国现代佛教教育”和“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的专题讲座,从现代教育史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论介绍了佛教教育的历史演进和佛教研究的最新前沿状况。
本届论坛接续自2017年起分别在北京、波恩和首尔举办过三届的“欧亚博士生论坛”,今年还额外获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为其两天的博士生论坛,是博士生作为青年学者开始自身学术生命的重要平台,更是国际重要的学术人文交流的平台;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也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途径。
文案 章晓强 韩东燃 金旭 李忻然
审核 章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