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柏连孜国际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2017年4月1日-2日,一场题为“作为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甲柏连孜——历史与前瞻”国际学术盛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
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会议
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 1840—1893)出生于德国一个世袭贵族家庭,是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和语言学家;作为索绪尔(F. d. Saussure, 1857-1913)的前辈,他更早地提出了共时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成为现代共时语言学的先驱;他和他的父亲接触并研究过200多种语言,其家庭藏书涉及2000多种外语,他被誉为19世纪语言学界的天才。甲柏连孜在众多汉学家当中极为突出,他所著的《汉文经纬》(1881年)在众多汉语教科书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至今仍被汉学界认为是对古汉语语法最为全面、可靠的研究著作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文经纬》第一次彻底摆脱了欧洲人以拉丁语衡量每一种语言的成见,展现出了汉藏语言自身的独特性,并系统、清晰地描述了汉语语法现象。他的另一巨著《语言学》(1891年)历经多年积淀而成,由于其观点与当时流行的印欧语系比较语言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多年来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但是通过对学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看到甲柏连孜已经预见到了20世纪语言学发展的趋势,他远远走在了他的时代之前。值得欣喜的是,甲柏连孜的开创性研究与思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知。
为了纪念甲柏连孜上述在汉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也为了给语言学今后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格局,我们召开了这场题为“作为汉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甲柏连孜——历史与前瞻”的国际学术会议。
柏林洪堡大学韩可龙(H. Klöter)教授、图宾根大学韦伯(H. Weber)教授、哥本哈根大学何莫邪(Ch. Harbsmeier)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施(K. H. Rensch)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汉文经纬》中文版的翻译者)等二十多位语言学界的著名学者汇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高端学术平台,就会议主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并在深入讨论中提供了具有国际眼光的开放性的研究视角。
柏林洪堡大学韩可龙(H. Klöter)教授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姚小平教授致辞
哥本哈根大学何莫邪(Ch. Harbsmeier)教授发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施(K. H. Rensch)教授发言
与“甲柏连孜国际学术会议”相辉映,为期半个月的“甲柏连孜:生平与成就图片展”也于2017年3月27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一层展厅开幕,以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对甲柏连孜做了全面的介绍。展览中出现的遗物、手稿和照片等珍贵资料,均为甲柏连孜后人所提供,而且这是首次在德国境外亮相。
全面介绍甲柏连孜生平与成就
“甲柏连孜:生平与成就图片展”展厅
藉此,甲柏连孜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对汉学和普通语言学的历史溯源与前景展望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刷新语言学界研究格局的一次盛会,也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术影响力。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