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全球史研究院成立
作者: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20:37 点击数:
12月10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宣告成立。党委书记韩震教授,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史与学术史研究中心主任腊碧士教授,我校特聘教授、著名汉学家顾彬,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为研究院成立揭牌。韩震教授开通“全球史研究院”网络平台,校长彭龙教授出席仪式并致辞。仪式由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主持。
研究院的成立,服务了国家战略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具备全球历史与文化知识体系的高素质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顺应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史学科也应当成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学术资源。在我国的对外交流中,各领域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外语,熟悉外国历史与文化,也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播给世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全国开设语种最多的大学,北外无疑应当承担起更深层次的重任。我校设立全球史研究机构,培养多层次的专门人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任务。
正如彭龙在致辞中所指出的,“成立全球史研究院,是学校经过长期讨论并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多次论证后做出的重大决定,是学校为强化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践行通识教育理念、培养跨专业型复合人才做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落实国家教育综合治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之一”。
我校在“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今后在“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进程中也要继续发挥领先作用。全球史研究院需要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情怀,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研究院的成立,受到了国内外各界高度重视
德国腊碧士教授在仪式上不仅代表了他自己,也代表德国科学界表达了对我校成立全球史研究员的祝贺。腊碧士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世界语言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因此,把成立“全球史研究院”作为其首要的改革措施,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腊碧士教授还宣读德国国家科学院贺信,转达了德国国家科学院希望与新成立的北外全球史研究院加强合作的意愿。顾彬教授是德国著名汉学家,也是我校特聘教授。他在致辞中通过举例晚年歌德的创作与唐诗、布莱希特与卫礼贤《道德经》译本的关联性,说明全球史的时代实际上很早就已经到来了。
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校长伊万•伊尔切夫,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汉学家内田庆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院长培高德、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等来自国内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分别致辞。
伊尔切夫校长在致辞中同样表达了合作的愿望:可以就中保关系、欧洲同中国的思想交流史以及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并且坚信,双方的合作定会很有发展潜力和深度。李夏德教授则认为,全球史有助于让年轻的一代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张柏春研究员说,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与北外有着很好的交流与合作传统。希望以后能够与全球史研究院开展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为青年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不同,全球史研究,一开始就带有文明对话和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内在本质。很自然,全球史研究院的成立,得到了出版界的关注。在成立仪式上,我校校长助理、外研社社长蔡剑峰,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等出版界人士代表也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全球是研究院成立的祝贺以及开展学术出版合作的意愿。
研究院的成立,本身也是一场学术盛宴
成立仪式结束后,腊碧士教授和李雪涛教授一道,为嘉宾和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普通史、世界史、全球史——西方和东方从古至今的观念”的主题报告。两位学者,对历史中的普遍史、世界史和全球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切入角度进行了阐述,为研究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腊碧士和李雪涛还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理论以及艾森斯达特的“多元现代性”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理论可以作为全球史研究院的理论纲领。其后,结合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布罗代尔“总体史”中时间观念,两位学者提出了“事件历史”“长期历史”和“轴心历史”三个时间层面的新观点,并认为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可能研究当今的全球史。报告人认为,仅仅从欧洲看世界,或者只从中国看世界,都是片面的视角。任何的中心主义都将被打破,并且只能从互动之中才能理解历史。此外,还要区分本国和全球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水平和垂直的相互渗透。一个可能的方法就是“共同的历史”。
研究院的成立,将助推我校学科发展
2011年,世界史成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以后,中国的全球史和世界史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北外依托强大的外语资源优势,成立全球史研究院,正是适应这一大的发展趋势。全球史研究院涵盖了历史学门类下的两个一级学科,其下将设立“世界史系”和“中国史系”两个专业。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研究打通,探讨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为北外的学生提供历史眼光和新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为北外乃至全国的历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平台和研究视角,更好地服务于北外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中国走向世界的远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