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
会 议 手 册
 
主办单位:中国德国史研究会
  承办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2024年10月18-19日  
北京
会议手册下载链接
/userfiles/files/1729090176512.pdf
 
目  录
一、温 馨 提 示.................................................................................... 2
1.报到、会议时间和地点.................................................................. 2
2.参会证明书.................................................................................... 2
3.天气和着装.................................................................................... 2
4.交通提示........................................................................................ 2
5.食宿安排........................................................................................ 5
6.会场须知........................................................................................ 6
7.安全提示........................................................................................ 6
8.会务组联系方式............................................................................. 6
二、会议议程......................................................................................... 7
    1.10月18日上午(8:30-12:00).................................................. 7
    2.10月18日下午(13:30-17:30)................................................ 8
    3.10月19日上午(8:30-12:00).................................................. 9
三、会议通讯录.................................................................................. 12
四、北京外国语大学简介..................................................................... 14
五、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学科简介............................................... 15
 
一、温 馨 提 示
 
1.报到、会议时间和地点
报到时间:2024年10月17日10:00—20:00,晚到的同学,请直接办理入住。补办报到,请于18日上午到找会务组办理。
报到地点:外研宾馆大堂
会议时间:10月18号全天(上午开幕式与主题讲座、下午小组讨论);联谊活动(19:00-21:00,联谊地点:国际大厦517);19日上午(小组讨论、闭幕式)。
会议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517(主会场)、514和539(分会场)。
 
2.参会证明书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会给各位参加此次青年论坛的同学颁发青年论坛参会证明书。
 
3.天气和着装
据中国天气网查询,北京10月18—19日平均气温约为14—23度(如图1所示),请您携带好保暖衣物。同时昼夜温差较大,外出请注意及时增减衣物,谨防感冒。
 
4.交通提示
会务组将不提供青年论坛参与者的接送服务,市内交通费敬请自理。您可就近乘坐出租车或搭乘公共交通前往酒店。从北京南站(高铁站)乘坐出租车前往酒店用时约30分钟,车费约为50元。从北京西站(高铁站)乘坐出租车前往酒店用时约25分钟,车费约为30元。从北京朝阳站(高铁站)乘坐出租车前往酒店用时约50分钟,车费约为70元。
以下为搭乘公共交通至酒店的路线建议:
 
4.1若您从北京南站(高铁站)出发,可以搭乘地铁4号线北京南站安河桥北方向,在国家图书馆站下车,站内换乘16号线北安河方向,在万寿寺站(A西北口)下车,下车后向北直走进入西三环北路,前行即可到达外研宾馆。如家酒店位于外研宾馆北1公里处,步行十分钟可达。该路线用时约50分钟,线路如图1所示。

图1
4.2若您从北京西站(高铁站)出发,可以乘坐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国家图书馆方向,在国家图书馆站下车,站内换乘16号线北安河方向,在万寿寺站(A西北口)下车,下车后向北直走进入西三环北路,前行即可到达外研宾馆。如家酒店位于外研宾馆北1公里处,步行十分钟可达。该路线用时约40分钟,线路如图2所示。

图2
4.3若您从北京朝阳站(高铁站)出发,可先前往北京朝阳站(公交站),乘坐北京朝阳站地铁直达摆渡线,2站后在燕莎桥东下车后,向西南方向直行到亮马桥地铁站乘坐10号线三元桥方向至苏州街地铁站下车,站内换乘16号线宛平城方向,在万寿寺站(A西北口)下车,下车后向北直走进入西三环北路,前行即可到达外研宾馆。如家酒店位于外研宾馆北1公里处,步行十分钟可达。该路线用时约1小时30分钟,线路如图3所示。

图3
4.4若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可以提前在支付宝app首页上方,点击“出行”,申领北京地铁乘车码和北京公交乘车码,扫码乘车即可。外研宾馆位于北外校内,
可参考图4出行。

图4
5.食宿安排
5.1住宿
请各位参会者于10月17日13点以后办理入住,10月19日14点以前退房。若有特殊情况,需提前入住或延后退房者,请提前和会务组联系并确定入住天数。自行预定其他酒店的代表,请您安排好时间。会议不负责北京高校参会学生的住宿。
酒店:外研宾馆
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
酒店电话:010-88819200
酒店:如家快捷酒店(北京苏州桥国家行政学院东门店)
地址:北京海淀区厂洼东一街3号院
酒店电话:010-88551088
 
餐厅:北外东院教工餐厅
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5.2就餐
就餐时间与地点如下表所示,若您对用餐有特殊要求,请提前告知会务组。
	
		
			| 日期 | 用餐 | 时间 | 地点 | 
		
			| 10月17日 | 晚餐 | 18:00——19:00 |   工作便餐 西院教工餐厅     早餐:酒店餐厅   午餐:工作便餐(514、539)     晚餐:北外东院教工餐厅   | 
		
			|       10月18-19日 | 早餐 | 07:00——10:00 | 
		
			| 午餐 | 12:00——13:00 | 
		
			|        晚餐 |                            18:00——19:00 | 
	
 
 
 
 
 
 
 
 
 
 
 
 
 
 
6.会场须知
请参会同学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会议期间请关闭手机或调整到静音、飞行模式。未提交论文的参会同学,请根据个人专业兴趣自行选择分组会场。同时,请妥善保管好会议资料,防止遗失。
 
7.安全提示
请参会同学遵守会议时间安排,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不要将贵重物品存放在房间、会场或车上。
 
8.会务组联系方式
夏瑞芳:ruifangxia@126.com
秘书处及会务组同仁期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各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并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1.10月18日上午(8:30-12:00)
	
		
			| 时间 | 内容 | 地点 | 出席人员 | 
		
			| 一、开幕式 | 
		
			| 8:30-8:45 | 主持人:中国德国史研究会法人、秘书长 王宏波研究员 会议内容: 一、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李雪涛教授 致辞 二、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 景德祥研究员 致辞 | 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517 |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领导、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领导、讲座专家、青年论坛点评专家、青年论坛学生代表 | 
		
			| 8:45-9:10 | 合影及会间休息 | 国际大厦门口 | 全体人员 | 
		
			| 二、主题讲座 | 
		
			| 9:10-12:00 | 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王宏波研究员 一、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雪涛教授:《战后日本与德国对战争反思之比较——对仲正昌树<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的解读》(9:10-10:05) 二、北京大学 李维教授:《纳粹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10:05-11:00) 三、南京大学 王涛教授:《大语言模型对德国史研究的挑战与机遇》(11:00-11:55) | 国际大厦517(主会场) | 全体人员 | 
		
			| 12:00-13:10 | 午餐 | 国际大厦514、539 | 全体人员 | 
	
2. 10月18日下午(13:30-17:30)
2.1小组交流(13:30-17:30)
时间:13:30-17:30
会间休息: 20分钟(15:20-15:40)
注意:每位同学发言15分钟,专家点评及讨论20分钟
 
第一小组
时间:18日  13:30-17:30
地点:国际大厦517
点评专家:景德祥研究员   范丁梁副教授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陈猛 |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沃尔夫事件”的历史语境-以思想史和权力斗争为主线》 | 
		
			| 2 | 钟秋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 《罗森贝格与联邦德国的史学革新:一项学术接受史的考察》 | 
		
			| 3 | 杨怡萱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德国殖民史学的范式转变》 | 
		
			| 4 | 邵扬舟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比较的禁忌与困惑:论当代记忆史研究中的“全球转向》 | 
		
			| 5 | 李皓然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 
		
			| 6 | 李义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在悲鸣中重建:从雅各布·布克哈特到约恩·吕森的历史悲悼路径》 | 
	
 
 
第二小组
时间:18日  13:30-17:30
地点:国际大厦514
点评专家:李维教授   王宏波研究员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陈珈宝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银幕内外:< 西线1918>与魏玛德国的一战记忆》 | 
		
			| 2 | 刘林翰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德奥合并与德意志民族统一——魏玛时期德奥合并思潮研究》 | 
		
			| 3 | 谢智益 |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魏玛时期巴伐利亚君主主义运动探析(1918-1933)》 | 
		
			| 4 | 于睿珠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英美媒体界在大屠杀消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研究(1942—1945)》 | 
		
			| 5 | 张清倬 |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魏玛时期布吕宁内阁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探微:1930--1932年》 | 
		
			| 6 | 张哲浩 |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 《邓尼茨政权与德国投降关系研究》 | 
	
 
第三小组
时间:18日  13:30-17:30
地点:国际大厦539
点评专家:王涛教授   周施廷副教授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方含章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九世纪中期洛林东部的地域亲缘和教会政治:以科隆地区为中心的考察(860-870)》 | 
		
			| 2 | 李瞻勃 |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哥特病”:中古早期西哥特王权继承危机与王国对策》 | 
		
			| 3 | 苏猛猛 |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 《恺撒< 高卢战记>对日耳曼人概念的建构及其动机探赜》 | 
		
			| 4 | 张佳萌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13世纪萨克森贵族地产封授与争端解决机制探析——以< 萨克森明镜>为中心》 | 
		
			| 5 | 高龙海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埃比尼泽殖民项目与近代早期欧洲殖民者对英属北美的形象塑造》 | 
		
			| 6 | 亓天浩 |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 《“投机”还是“守业”:十世纪罗塔林吉亚贵族行为逻辑探析》 | 
	
 
  2.2联谊会 (19:30-21:00)
时间:19:30-21:00
地点:国际大厦517
参与者:青年论坛学生代表
3. 10月19日上午(8:30-12:00)
    3.1小组交流(8:30-11:10)
    会间休息:15分钟(9:45-10:00)
    注意:每位同学发言15分钟,专家点评及讨论20分钟
   
    第四小组
时间:19日  8:30-11:10
地点:国际大厦517
点评专家:王涛教授   王超副研究员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陈志臻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制造奇迹: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奇迹的神话化》 | 
		
			| 2 | 何明诗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 《东西德分野再现——从四个假说看德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差异》 | 
		
			| 3 | 刘霆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联邦德国主流媒体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认识(1950-1958)——以< 明镜周刊>为例》 | 
		
			| 4 | 沐子杰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 《现代化风险视角下的联邦德国“核致畸”争论与调查》 |  | 
		
			| 5 | 张一帆 |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 《本体全视角下德以特殊关系的发展》 | 
	
 
 
第五小组
时间:19日  8:30-11:10
地点:国际大厦514
点评专家:孟虹教授   王宏波研究员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任小奇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民俗杂耍登大雅之堂:论电影院在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 
		
			| 2 | 许卓越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跨洋贸易与不来梅商人的家族网络(1815-1866)》 | 
		
			| 3 | 闫海凌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历史记忆之所:现代酒店与克拉考尔的魏玛社会资本主义合理性批判》 | 
		
			| 4 | 余弘扬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进步、稳定、强权:近代德国学界人口话语的流变》 | 
		
			| 5 | 叶心远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普鲁士改革中前期官僚内部的权力下移(1807-1817)》 | 
	
 
第六小组
时间:19日  8:30-11:10
地点:国际大厦539
点评专家:李雪涛教授   范丁梁副教授
	
		
			| 序号 | 发言人 | 学校 | 论文题目 | 
		
			| 1 | 穆峥嵘 | 厦门大学欧洲语言文学系 | 《20世纪初的德国汉学与东亚扩张——以福兰阁的外交参与和学术贡献为例》 | 
		
			| 2 | 苏骁潇 |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1933年孔祥熙的德国之行:基于孔祥熙档案的研究》 | 
		
			| 3 | 王晓宁 |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1930年代留德学人张天麟的域外中国书写》 | 
		
			| 4 | 张赫原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 《雅斯贝尔斯与< 原子弹与人类未来>》 | 
	
 
 
 3.2小组发言情况汇报及闭幕式
时间:11:15-12:00
地点:国际大厦517
          主持人: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秘书长  王超副研究员
1、小组发言情况汇报(每小组5分钟,由各小组自行选举汇报人选)
2、闭幕式:发言人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会长  景德祥研究员
 
三、会议通讯录
	
		
			| 姓名 | 职称 | 工作单位 | 邮箱 | 
		
			| 景德祥 | 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   | 
		
			| 王宏波 | 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   | 
		
			| 李雪涛 | 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 
		
			| 李维 | 教授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 
		
			| 王涛 | 教授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 
		
			| 孟虹 | 教授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 
		
			| 王超 | 副研究员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   | 
		
			| 范丁梁 | 副教授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 
		
			| 周施廷 | 副教授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 
		
			| 陈珈宝 | 硕士研究生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CSH63011010@163.com | 
		
			| 陈猛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Bodhisattva_de@163.com | 
		
			| 陈志臻 | 博士研究生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chenzhizhen152@outlook.com | 
		
			| 方含章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2401110892@pku.edu.cn | 
		
			| 何明诗 | 硕士研究生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 hemingshi_work@163.com | 
		
			| 高龙海 | 博士研究生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gaolonghai0001@163.com | 
		
			| 李皓然 | 硕士研究生 |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wygh165@163.com | 
		
			| 刘林翰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liulinhan@pku.edu.cn | 
		
			| 刘霆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lthis16@pku.edu.cn | 
		
			| 李义 | 硕士研究生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Liyisxu@163.com | 
		
			| 李瞻勃 | 硕士研究生 |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Lizhanbotjnu@outlook.com | 
		
			| 沐子杰 | 硕士研究生 |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 hxx202404@126.com | 
		
			| 穆峥嵘 | 博士研究生 | 厦门大学欧洲语言文学系 | zhengrongmu@163.com | 
		
			| 亓天浩 | 硕士研究生 | 暨南大学历史学系 | qitianhaoxyz@yeah.net | 
		
			| 任小奇 | 博士研究生 |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 renxq1219@163.com | 
		
			| 苏猛猛 | 博士研究生 |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 smmhistoria@163.com | 
		
			| 苏骁潇 | 博士研究生 |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12832669@qq.com | 
		
			| 邵扬舟 | 硕士研究生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050533752@qq.com | 
		
			| 王晓宁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 dl_wangxiaoning@163.com | 
		
			| 谢智益 | 硕士研究生 |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625483231@qq.com | 
		
			| 许卓越 | 博士研究生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2201110868@stu.pku.edu.cn | 
		
			| 闫海凌 | 博士研究生 |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yanhailing0042@163.com | 
		
			| 余弘扬 | 博士研究生 |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362756244@qq.com | 
		
			| 于睿珠 | 博士研究生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2260574819@qq.com | 
		
			| 杨怡萱 | 硕士研究生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1059801106@qq.com | 
		
			| 叶心远 | 硕士研究生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2201210944@pku.edu.cn | 
		
			| 张赫原 | 博士研究生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 heyuanzhang951005@gmail.com | 
		
			| 张佳萌 | 硕士研究生 |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 1259037931@qq.com | 
		
			| 钟秋 | 博士研究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 zhongqiu@ucass.edu.cn | 
		
			| 张清倬 | 硕士研究生 |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610875374@qq.com | 
		
			| 张一帆 | 硕士研究生 |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 yifanzhang41@163.com | 
		
			| 张哲浩 | 硕士研究生 | 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 Alfred0410@163.com | 
	
 
四、北京外国语大学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首批“211工程”高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北外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后发展为中央军委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外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是目前我国覆盖面最大的非通用语建设基地,是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按照时间先后,学校开设语种包括俄语、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等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立国内高校首个教材处,建立北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在原亚非学院基础上,扩建为亚洲学院、非洲学院,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等特色研究机构。学校拥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以及37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3个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印尼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法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学校另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市教育法治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批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被授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北外开设本科专业121个,其中47个专业是全国唯一专业点,54个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项教学成果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多语种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北外模式”荣获特等奖。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1个(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教育学、世界史),专业硕士点8个(翻译、汉语国际教育、国际商务、金融、新闻与传播、法律、会计、工商管理硕士),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七大学科门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外语教育学”获批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级为A+,位居全国榜首。在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语言学位列45,英语语言和文学位列101-150,现代语言学位列151-200,位居国内同类院校之首。
    当前,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外老教授们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实施人才强校、学术兴校、全球立校战略,以建设国际化、重特色、高水平、综合型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目标,以“语通中外,道济天下”为使命,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史学科简介
北外历史学科始建于2014年,当时建立了全球史研究院,2017年在全球史研究院的基础之上,又建立了历史学院。2018年成为了世界史一级学科的硕士点。学院下设“中国史”、“世界史”以及“中外关系史”教研室。并且建有“概念史研究中心”、“知识迁移与留学史研究中心”、“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研究中心”、“中国史研究中心”以及“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中心。
目前,学院已具备专业方向较完善、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多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具有外语优势的世界史人才培养方面,在全球史研究方面,历史学院在全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都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
我院师资队伍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既有毕业于国内名校的,也有国外大学培养的人才。我院教师语种涉及到: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院有博士、硕士和本科的招生。本科我院获批了“世界史”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两个专业,世界史专业目前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
尽管历史学院在北外的院系中历史相对较短,但我院还是形成了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教学型: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和博士教学的完整体系;二、研究型:以大航海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为研究对象,同时译介大量多语种相关的成果。形成一种包括中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真正的“全球史”。三、开放型:邀请和吸引国内外学者参与各类研究项目,建立开放型的各类研究型数据库。目前我院已经建成包括“中国留学史数据库”等在内的几个与全球史专门史相关的研究型数据库。四、国际化:每年我院都邀请将近10位的国际学者来院进行驻站研究,并且举办过100多次“全球史与中国”学术讲座,以尽快使我院成为国际学者进行世界史教学和全球史研究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