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北外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十周年庆典活动暨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作者: 时间:2024年12月24日 10:40 点击数:

2024年12月13日至1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十周年院庆暨“历史与翻译”学术研讨会、“翻译与知识的交流”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与博士生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日本关西大学、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会议开幕式由历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姚胜主持。




开幕式上,李雪涛院长回顾了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构等方面的贡献,以全球史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与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共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多语言能力的优秀历史学人才。展望未来,李雪涛院长以雅斯贝尔斯“Wahrheit ist was uns verbindet.”(“真理是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为引,期待历史学院以对真理的追求和共享成为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表示,过去十年,历史学院依托北外多语种优势,以全球史研究为主轴,取得显著成果,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历史人才。北大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与历史学院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教授表示,在过去的十年里与历史学院共同完成了众多工作,包括人才培养、出版物和教学科研活动,见证了学院平台的成长和影响力,期待见证下一个更加辉煌的十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表示,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与历史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了全球史研究,期待未来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开启全球史研究的新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景德祥教授的致辞中,回顾了在北外历史学院的支持下,第三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成功举办,期待与历史学院在全球史研究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取得更辉煌的学术成就。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


图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丹教授


随后,山西晋之源壁画艺术博物馆向历史学院捐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应县辽大木塔的造像壁画复制件,知名青年书法家刘蟾赠送引自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诗句的书法艺术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会主旨发言部分,李雪涛院长以“历史与翻译 History & Translation”为主题,围绕“什么是翻译”“什么是历史”“翻译在历史中的作用”“翻译史研究”、“历史著作的翻译”五点展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谁拥有世界的过去?李雪涛教授认为,翻译是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本质是理解。教授以卫方济(François Noël, 1651-1729)将《孝经》翻译成Das Buch von der kindlichen Ehrfurcht(《子女之敬畏书》)为例,分析“敬畏”(Ehrfurcht)一词背后的伦理学哲学原则的变化如何推动了中西思想的碰撞和融合。另一方面,汉学历史学名著的汉译在改革开放之后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意味着新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形成多元视角并存的局面,这一趋势整体上和翻译特别是和汉学历史学名著的翻译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最后,对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能否真正“拥有”世界历史,李雪涛院长认为,我们需要坚持开放、动态、基于多元对话的历史叙述,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和拓展对世界历史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因此,也致力于将北外历史学院和全球史研究院打造成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期待未来的中国学者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导地位。


本届论坛分为专家论坛和青年学者论坛,专家论坛围绕“历史与翻译”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毅教授以“浅谈外文历史文献翻译的特点及应对办法”为题,强调历史学家需要秉持乐观主义的历史观,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写出有正能量的、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历史作品。景德祥教授以“德国史翻译漫谈”为题,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史著作的翻译情况,倡导成立国家翻译馆,对德国在内的世界学术著作进行系统的梳理、收集、翻译与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大庆教授以自己参与《剑桥古代史》翻译工作的工作体会为核心,强调目前中国历史与翻译的研究不足,要充分认识到历史翻译工作的高难度。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教授的报告探讨了概念共同体的构筑问题,而全球化正是以概念共同体的构筑为基础的,具体表现在“可译性”上。北京大学历史系牛可教授以“作为历史学专业基础和短板的翻译”为题,强调在外国历史学中,翻译是先于文献学和档案研究的基础环节,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和培养中应当对其予以充分体现和强化。


图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高毅教授

图片

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教授

图片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牛可教授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大庆教授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研究员景德祥教授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通过对贺德(Hobart Amory Hare, 1862-1931)的《贺氏疗学》编译本、原著和译著修订的文本分析,考察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诊疗知识与技术的引介绍与变迁。北外历史学院王丁教授以清末外交重臣洪钧史学研究中的西学知识背景为议题,将其视为中国学术趋“新”一派的代表性人物。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高峰枫教授以阳玛诺(1574-1659)《天主降生圣经直解》和贺清泰(Louis Poirot, 1735-1814)《古新圣经》中的“预像”(Figura、Tupos)和“预鉴”为例,探讨了在中国耶稣会士对解经术语中预表法(Typology)的翻译。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治教授考察了今日北大图书馆所存燕京大学图书馆旧藏《洛布古典丛书》(Loeb Classical Library)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借阅情况,对照当时北大学人各自不同领域的学术研究,从而描绘其西方古典文献阅读史及其所涉及的翻译、编译等研究工作。京都产业大学经济学部岑智伟教授以柏佑贤的“包”和黄宗智“第三领域”等理论为基础,重新定义了明清至现代动态变化中的“公共领域”,通过构建动态数理模型确认了历史性因素对一个国家变革的重要性。


图片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王丁教授

图片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高峰枫教授

图片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治教授

图片

京都产业大学经济学部岑智伟教授


在专家论坛之外,本次研讨会围绕“翻译与知识的交流”这一主题下设四场青年学者论坛,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青年学人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就“知识的迁移与交流”“外文史料文献的利用”“全球史的包容性与普遍性”等议题展开研讨。这些研究既包括对翻译所处历史语境的反思,也有对知识在“古与今”的时间维度上如何突破“东-西”空间限制的严谨考察;既有从“内视角”研究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外国人在华活动的情况,也有对彼时中国留洋学人、驻外大臣等在全球范围发生的互动、联系、纠缠与迁移的历史活动进行的纵深分析。在此过程,各位专家评委们做出了精彩的评议,引发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为青年学者日后的学术工作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文研究院顾钧教授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杨钊副教授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闫妍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博士生李丹妮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博士生马欣源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生王晓宁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在读博士后陈飞博士

图片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叶安东

图片

李雪涛教授点评

图片

沈国威教授点评

图片

张大庆教授点评

图片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孟繁之点评


12月14日下午,本次研讨会闭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姚胜主持,李雪涛院长致闭幕式发言。李雪涛院长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所带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对翻译和历史研究的启发,并期待青年学者能够认识到多语种能力在史学研究中的必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历史研究中真正实现跨语境、跨学科讨论。


图片

姚胜书记主持

图片

李雪涛院长致闭幕词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邮箱:gh@bfsu.edu.cn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